在浙江担任县令任期满后,董铭因为政绩调任光州并升迁知州一职,董铭此人为官清廉,性格刚直,颇受地方百姓爱戴,几年考评都是卓越,要不也不会升迁知州。
光州在河南东南部,属于汝宁府,下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这四县,地方不小。再加上此地历来都是中原要地,更是传统产粮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董铭在光州安心呆上几年,以他的资历和能力等任期满后直接胜任知府或调任六部都是极有可能的。
可就是这个董铭突然间上了这么一道奏折,奏折中对如今大明现在所制定的以商兴国,大力发展科技的做法大肆评论,同时更直指此举已经危害地方,导致地方百姓为逐利而毁坏传统庄稼,直接改种经济植物,使得产粮区的产粮大幅下降,导致地方粮价上涨,更因为民间作坊工厂大兴,百姓由此聚集,恐有民心不稳之患……
第0924章 各持己见
董铭的这道奏折措词激烈,字语中虽有些过处,但拳拳之心却显于其中。这也是朱怡成看完后并没有生气,反而把军机处这几位找来的原因。
廖焕之在来前早就想过此事了,对于朱怡成询问他的态度倒也不觉得奇怪,当即侃侃而谈起来。不过廖焕之的话中却空洞无物,说了一大堆东拉西扯的话后却不点重点,听到后来朱怡成没好气地摆了摆手,廖焕之才停了下来。
“廖卿,你的意思是这董铭虽有过激之处,却有为民之心?让朕不要下罪于其人?”
“皇爷英明!”廖焕之回道。
朱怡成又问:“那廖卿对于董铭所提之事又有何看法?”
“回皇爷,农为国本,商为国策,其两者皆不可缺,臣以为董铭此言只限于一地,未见大局,思虑中难免有所偏差。但臣又以为,董铭所虑也当考虑一二,所谓世间万物都分阴阳,只有阴阳平衡,方能混元一体,国事同样也是如此,臣以为国策固然重要,国本乃国家基础,需当重视才是……”
朱怡成缓缓点头,他算明白廖焕之的意思了,这老家伙分明是打着和稀泥的手段,说了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却没下任何决定的话。
想到这,朱怡成有些不舒服,廖焕之为人谨慎,这朱怡成自然是知道的,而且他的能力也不差,再归于大明后这些年战战兢兢,为大明做了不少事。大明有如今的气象,廖焕之作为首席军机自然是功不可没。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廖焕之性格中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军机处正式成立之后,一开始廖焕之还是很有担当的,但后来先是邬思道退出军机,之后又是史贻直入军机为值,紧接着又是大明还都等各种事,这廖焕之自然也有了些他的想法。
说句实话,随着任期将到,廖焕之心中早就有了退意,现在处事但凡求稳,只想着安安稳稳退下去,随后享受富贵荣华罢了。对于他的小心思朱怡成自然是看得清楚,同时也有些生气。不过仔细想想,廖焕之这么做也是韬光养晦,以为自保罢了。
念其往日辛苦,朱怡成也不好说什么,他朱怡成不是朱元璋,对于功臣还是有几分照顾的,如廖焕之就这样安然退下,日后史书评论起来倒也是一段君臣佳话,所以朱怡成也没打算责备他的意思。
不过话又说回来,军机处的紧要是天下皆知的,作为军机大臣尤其是首席军机大臣必须要有魄力能担当,廖焕之这么继续下去对于军机处的运作和朝廷施政并没有什么好处。
暂时把这事放到一旁,朱怡成把目光投向了孙嘉淦,询问孙嘉淦对此事的看法。
相比廖焕之,孙嘉淦倒是旗帜鲜明地支持董铭,他直接指出目前不仅是光州一地,随着商贸的发展,尤其是科学院的各项先进技术的运用,眼下大明各地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比如说江南,由于丝绸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导致民间把农田大片改成桑田,以种桑养蚕以谋取利益。而蒸汽机在纺织业的运用,山东、江北包括中原等地出现了不少布厂,这些布厂对于棉花的需求也不断放大,导致此类作物的价格上升,从而使得民间产生董铭奏折中所说的情况发生。
此外,矿业和冶炼业的发展,也吸纳了大量百姓参入。这些包括其他各类工厂的不断兴建,使得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知道在数千年来,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普通老百姓都是靠着土地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都是如此。
可现在这一切已经开始打破了,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格局产生突变,再加上农业在工商业影响下遭受的冲击,隐隐有失衡的担忧。
这点也是董铭之所以写这份奏折的真正原因,历来都是无农不稳,如果农业发生问题,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孙嘉淦同样也是考虑到了这点,所以他提出建议朝廷固然要重视工商业,但更需重视农业,绝对不能让农业出现问题。
“臣以为董铭此言切中实际,所虑乃是我大明天下,朝中有董铭这样的臣子是我大明之幸,陛下之幸!还请皇爷为我大明永固着想,下旨严令各地不得擅自毁农,约束工商,严惩一二,召告天下,以确国本!”
孙嘉淦最后慷慨激昂地说了这一番话,说完后他朝着朱怡成行了一礼,这才坐了回去。
“孙大人的话我不敢苟同。”孙嘉淦的话音刚落,还没等朱怡成开口,坐在孙嘉淦身旁的何显祖就说话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