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伊万一行人为此高兴的时候,同样在北京城中,萧永藻和查慎行两人去是度日如年,在之前的朝会上,朱怡成没有对满清所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作出任何回复,而之后朱怡成更直接把这件事摆到了一旁,让何显祖和他们打交道。
一开始,萧永藻和查慎行还以为可以争取一下,毕竟按照他们的想法,汉人,尤其是汉人王朝的统治阶级都是好面子的人,儒家也讲究仁,满清已经同意自取帝号,并摆出了交还云南和辽东的姿态,按理说大明无不允的道理。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大明皇帝朱怡成丝毫不为所动,就连这个讨厌之极的何显祖也是天天和他们打太极拳,东南地北的东拉西扯,但对于正事却毫不松口。
这个何显祖,当年为浙江布政使,在满清官场可以说是一个老油子,做官的本领自然是有一套的。他做这些事尤其擅长,再加上他对于萧永藻和查慎行更是知之甚深,一副作派让对方恨得不行,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萧公,何显祖这混蛋口口声声要皇上自搏至北京请罪,才可继续谈其他的,他以为他是谁?实在是欺人太甚!”一连受了几天气的查慎行终于忍不住了,拍着桌子骂道。
“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萧永藻倒是冷静许多,不过依旧长叹了一声。
何显祖如此做分明就是得到了朱怡成的指使,要不然他怎么有如此大的胆子擅自做主?不过这点并没有让萧永藻感到意外,其实在朝会之后萧永藻就已经明白了大明皇帝的态度,但是作为使者,在没有彻底失去希望的情况下,他依旧要做最后的努力。
第0989章 曲线求国
几年前,萧永藻和查慎行去南京见朱怡成的时候,当时的萧永藻是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所谓的大明看在眼里,而查慎行却是温文尔雅,在其中尽力周旋。
而如今,这两人的性格仿佛就是倒过来一般。自入了北京城后,对于大明表现出来的态度查慎行感觉到无比羞辱,更因为清帝自去帝位的选择而心中悲切不已。
但萧永藻反而一改前态,面对大明君臣不亢不卑,就连何显祖故意给他气受他也坦然受之,这几天继续和何显祖不断交涉,哪怕何显祖同他东拉西扯萧永藻却依旧耐心周旋。
其实,萧永藻心里很清楚,他不是不明白朱怡成的态度,同时也知道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之所以他这么做是带着目的的,只要他在大明多留一天,多和大明朝廷多交涉一日,那么就能为满清多争取些时间。
自关中撤至甘肃后,满清实际上已经彻底放弃了重回中原的想法。其实在中原之战失败后,满清已经失去了天下之主的地位,从中央政府彻底沦落到了地方政权。
但即便如此,建兴皇帝却依旧抱有侥幸,企图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扭转局面。这些手段无论是编练新军或者是仿制火器,又或者在所控制的区域重新集合力量意图反扑等等。
但结果大家都看在眼里,先是丢掉四川,紧接着是贵州,贵州失去后明军又兴重兵进攻山西,而山西一旦陷落那么关中就彻底成了死地,那么满清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雍亲王之所以能够政变成功,并且软禁建兴掌握满清大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随着满清节节败退,满清上下已经看不到了同大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如果继续这么下去,那么整个满清覆灭已是注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能力极强的雍亲王向满清内部的重臣包括王公承诺,只要他掌握满清政权,虽然无法再归中原,可却能保证满清政权在地方继续生存下去。
坐一艘注定要沉没的大破船,倒不如换一条小一些的新船。虽然后者没有前着看起来那么气派,可毕竟还能保住自己不是?
再者,满清内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虽说满清在入关后实施的是汉人的统治方式,以中央集权来治理天下。可要知道毕竟满清曾经是部落的存在,它的崛起靠的是八旗制度,而作为皇帝其实仅仅也是共主,虽然自顺治到康熙,一直在努力消除八旗对于皇帝统治的影响力,可是八旗制度却是满清根本,除非彻底废除八旗才有可能完成最高权力的整合,可一旦八旗废除,那么满清又失去了原本的基础,等到那时候满清还会是满清么?
建兴上位之前,就曾经联合各王公贵族,以八王议政的名义压迫康熙,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因为这件事暴露了满清内部无法避免的问题。
所谓大难来头各自飞,建兴皇帝硬要把大家拉在注定要沉没的这条船上,其他人自然是不答应的,所以当雍亲王就此站出来时,很快就得到了不少人支持。
眼下建兴名义上虽然还是皇帝,可权利已经完全落入雍亲王之手。所以说,所谓的去帝号对于雍亲王和满清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害。再者如果仅仅能以一个去帝号的名义让大明同满清握手言和,这对于满清方面未尝不是件好事。
雍亲王主动让满清撤出关中甚至山西,以这种方式放弃同大明的正面抗衡,不仅保存了实力,也能让满清调整策略重新整合和经营。
在派萧永藻和查慎行出使之前,雍亲王曾经私下和萧永藻长谈过一次,也正是这一次的长谈坚定了萧永藻出使的信心,同时也决定以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满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这就是萧永藻会和之前不同表现的原因,相比萧永藻,查慎行作为一个汉臣(虽然被抬旗),在这种情况下心态却同之前不一样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