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对于朱怡成对大明的未来规划是极有好处的,就如他和朱伯繁讲的那样,他可不想自己的大明在经过短暂的强盛后,又因为所谓的这些东西重新又回到历代王朝中兴亡的怪圈之中。
朱怡成的眼光在这个时代无人可比,而且这么多年来,从监国到皇帝,他的政治能力和手段也早就锻炼出来了。历史的未来将如何,大明的未来又将怎样,朱怡成的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
其实他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远的不说仅仅说前明吧,太祖朱元璋登上皇帝之位后,为什么会大肆屠杀臣子,甚至不惜大兴牢狱,以至洪武年间几番腥风血雨。
诚然,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有几点,一是为了太子和后来的太孙扫清障碍,二来是用这种方式打压位高权重的功勋集团,以加强皇帝的统治和权威。三来是出于对瓦解各方力量的需要,以确保大明的稳固。
除去这些,还有朱元璋痛恨腐败、贪污、为官不仁等各项原因,这里就不一一描述。而现在的朱怡成这样做表面看似乎和朱元璋有些类似,但实际上却又有着不同。
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础,但同样又是妨碍中国进步的障碍。对于这点朱怡成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也是朱怡成这些年一直扶持其他阶级,意图用这种方式削弱儒家的目的。
可是就算他这么做,而且现在的大明风气也和以前不同,但传统的力量依旧是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朱怡成必须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约束,以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
当然了,朱怡成也并非对儒家持全盘否定态度,儒家也有儒家的优秀之处,这点无可非议。而且朱怡成也知道,别看眼下其他阶级,尤其是现在逐渐兴起的资本还异常弱小,但是他却清楚资本一旦最终成型,以资本为基础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的力量之强大。
所以说,也许在未来的时候,朱怡成反而会扶持儒家,对于过于强大和发展迅猛的资本力量进行压制,这自然也要看到时候的情况如何了。
说起来,皇帝作为统治者,除了国家策略的制订外,无非就是搞平衡和牵制。这是所有皇帝都应该做到的,凡是这点做的好的,国家就能兴盛,君王也会被称为明君,假如做的不好的,那么自然就是反者了。
尘埃落定之后,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而这时候朱怡成也对罗刹国的事作出了决策。
最终,朱怡成还是同意了和罗刹国之间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不过鉴于如今的使者只是由罗刹国东方总督派遣,大明这边要求必须由罗刹国彼得沙皇的正式使者和国书才同意继续洽谈细节。
对于这件事,朱怡成作为皇帝只是定下方向,真正去处理的是由军机处出面。所以原本作为先前处置此事的通事处也把这事转到了军机处那边,而现在军机处也派人同伊万进行正式接触。
虽然暂时还无法马上建立关系,但这对于罗刹国这边而言却是一件好事。得知消息后,在京师等候多日的伊万总算是放下了心,有了大明的正式回复,他这次出使也算没有辜负公爵阁下的嘱托,等谈好各自要求后,他也能顺利返回复命了。
对于罗刹国,无论这个国家如何,大明终究是要面对的。就算朱怡成深知罗刹国其实是头贪婪的北极熊,可国于国之间的交往并非以个人好恶来决定。
眼下,同罗刹国进行正常交往,这对于大明并没有坏处,再者大明如果想要走向世界,今后类似的问题会不断发生。故步自封是要不得的,这点朱怡成绝对不会意气用事,这也是他最终答应的主要原因。
当然了,朱怡成答应归答应,但不会同意罗刹国所谓的和大明联合对付满清的提议。因为他很清楚罗刹国之所以提议这个的目的是什么,而且现在罗刹国占据了漠北大片领土,这些领土在朱怡成看来是属于大明的。
可现在,以大明的力量暂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何况还有满清未能完全解决,所以只能搁置下来,等待以后有机会解决。再加上前面所说,朱怡成特意要求以沙皇名义正式派遣使者,不仅是因为这是国于国之间的正当要求,同样也是为了拖延时间,按照朱怡成的想法,由远东到罗刹国的圣彼得堡,仅一个来回就要大半年的时间,再加上对方的准备,至少要等一年后才能进入实质性的洽谈阶段,所以在这点上,大明并不吃亏。
第1000章 同行
王东终于回来了。
打下吕宋,随后又挥师柔佛,前后历经近一年时间,为大明在海外开疆拓土的王东王大帅终于回到了本土,当站在旗舰上的他眺望着越来越近的天津港时,王东心中顿时有一种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中的感觉。
相比去年的时候,如今的天津港改变了许多,不仅是码头的范围和泊位,就连整个天津城也更为高大和广阔。眺望着这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的天津,王东的心里有些感慨万千,这时候他想到了自己当年率领海军由海上奇袭天津的那一战,正是那一战彻底扭转了大明和满清的战局,也成为大明取代满清的决定性的一战。
其实,大明真正获得天下正统的一战是之后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之后,满清彻底失去了山东、江北、直隶以南到河南的腹心之地,从而丧失了从政治到军事的主动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