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还在懵逼,有些事情不想明白就不甘心,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整理。
他也不想被俘,然后在被处决之前、关在牢狱里渐渐想清楚这一切。
所以,那就当是生命在于运动呗。
一边随遇而安往东逃跑,一边在跑步骑马中思考,想到啥就派信使部署,自然而然迎来最后时刻,不也很符合诗人气质么?
曹军在鄼县费镇歇息了两个时辰,后面有探马来报,
说发现汉军彻底肃清了谯县,也确认了曹操没有死在谯县乱军之中,而是往东突围了,所以汉军派出了马超带领轻骑兵,继续轻装高速往东追击。
当然,汉军似乎也知道曹操放弃了大部队后,剩下的都是骑兵为主,行军速度很快,所以汉军的步兵主力就全部留在谯县了,不会再白跑一趟。
从谯县追来的,只有马超一路人马。即使如此,也不是曹操能抵挡的。
同时,南侧也有曹军溃兵来报,说今天清晨,涡水下游城父县附近的曹军守军,刚刚被汉丞相李素的四万多部队击溃了。
李素应该是刚刚赶到城父时,就得到消息,说前一天曹军主力在谯县涡水边被击溃了,曹操只带了少量亲兵逃亡。
所以,李素终于放弃了继续沿着涡水去谯县跟刘备会师,而是直接在城父弃船登岸、在涡水北岸登陆,陆路径直往北穿插、搜索截击曹操。
李素倒是以步兵为主,而且也没什么猛将,但曹操现在真是没胃口继续去杀李素了。
李素那么谨慎,就算曹操打赢了又如何?还不是被李素突围逃回涡水的斗舰上,曹军没战船,李素肯定立于不死之地。
曹操便命令两万骑兵立刻上马,继续往东逃。
不管最后选什么路线,眼前的逃跑方向是很唯一的——要从鄼县继续往东,先到谯郡最东北端的相县。
然后在相县,才能再决定究竟是转折往北翻越芒砀山到小沛。还是继续往东,从相县切换到睢水流域,走河谷平地,顺流而下到下邳郡的下相。
从鄼县到相县,曹军又走了一天,背后的马超越追越近,距离从一开始的七十里缩短到五十里、三十里。
南边的李素倒是行动迟缓,因为是步兵嘛,没法缩短跟曹军之间的距离。但李素显然是跟马超取得了联络了,能及时知晓曹操的动向。
所以李素一直封堵着曹操南去的出路,虽然无法亲自追上曹操,至少能逼曹操的走位。
这一天多赶路的时间里,曹操心中倒是渐渐灵台空明,愈发想明白了后事。也写了不少遗嘱,都是骑在马背上写的,很是潦草,想到啥就写啥,随时派快马信使送出去。
抵达相县之后,曹操一边稍作休息,一边赶写最后几份交代后事的私信,一边派出斥候,看看最后往哪儿跑。
结果,就因为又过了这一天多,他听说翻越芒砀山往北的路,估计也没戏了——
兖州中部诸郡的曹军,都听说了曹操兵败,愈发军无战心。赵云已经在两天前从清河郡派遣铁骑渡过黄河,短短两天就凿穿整个济阴郡。
虽然,曹操翻越芒砀山后,要去的是沛郡而非济阴郡。但爬山很慢,怎么也得两三天的时间吧?而且曹军剩下的人都是骑兵为主,翻越芒砀山就要放弃一部分战马。
赵云现在还没有进入沛郡,但等曹操从芒砀山里爬出来的时候,估计就会被赵云堵个正着了。
而且都快死了,为什么不死得有尊严点?还放弃战马被杀在山沟里?
全军要行进得堂堂正正一点,不爬山不弃马了!那就继续一路向东!沿着睢水去下相!走河谷平原地带!
走到哪算哪,在哪被围到无路可走,就在哪儿完蛋呗。也犯不着抵抗了。
曹操只想把遗策后事想想明白
第940章 垓下自刎
当年刘协在位的时候,封过曹操征东将军,既然是汉征东将军,死在东进的路上,堂堂正正而死,好歹体面。
离开相县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他最后一条军令:“继续往东,李素是追不上我们的,赵云隔着芒砀山呢,我们就沿着芒砀山南麓、睢水北岸,一路往东!
马超是唯一可能追上我们的。一旦被马超追上,尔等不必抵抗,李典,你带领后军,遇到马超就代表全军投降,少死点袍泽吧。没追上的,就当陪孤走完最后一程。”
李典也不矫情了,稍微犹豫了几秒,表示愿意领命。
随后乐进也被安排了差不多的任务,只不过他带领的不是后军。
估计李典投降之后,剩下的部队再次被追上时,就轮到他带队投降了。
另外,曹操自己虽然没走芒砀山,却分了大约几百个士兵、放弃了一部分马匹,带着郭嘉等最后几个文官,翻越芒砀山去沛郡。
试图通过郭嘉,向后方各郡传达一些曹操的遗命,便于交接时为曹家争取优待。
因为曹操很清楚:刘备和马超、赵云,要追的是他,而不是郭嘉。只要他自己没有翻芒砀山,甚至死了,赵云是不会沿着芒砀山仔细搜索的。
分别的时候,曹操还关照郭嘉,就说是他亲口说的,让曹昂曹丕这几个已成年的孩子,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曹昂最后能有资格带领兖州、青州剩余各郡投降,不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本来就在刘和的朝廷内身居高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