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数年,也为他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静时间,从此,为世人所知的王阳明心学体系渐渐浮出水面。
王阳明的秘密武器:致良知
贵州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对于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来说也是如此,但是这里有一个叫做龙场的地方却是他的福地。
在刘瑾专权时,王阳明当时做一个主事的小官,却为了营救被刘瑾所害的大臣,直笔上书,惹恼刘瑾,在朱厚照面前进谗言。结果王阳明便遭到了明朝皇帝的法宝“廷杖”的侮辱,这是太祖朱元璋时就使用的刑罚,专门针对那些大臣,是臣子们不仅要经受身体的痛楚,还要在精神上受尽折磨。
四十廷杖打在王阳明的屁股上,他年轻气盛,平时擅长骑射,身体很好,结果身体无大碍,却被贬到贵州龙场,一个群山连绵,草木丛生,少数民族混杂居住的地方。他倒是能随遇而安,与当地百姓相处甚是融洽。
但是在这穷乡僻壤,没有书籍可读,这于王阳明来说是一件苦事,书生书生,离开书怎样生活下去,王阳明倒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而是每天思索旧日所得的知识。一日,他突然心中一亮,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从而顿悟,即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这就是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萌芽。这套哲学体系影响了明朝后来文化以及市民生活观念的走向。
他的观念三字可蔽之:致良知。
他后来多次激动地描述他一口道尽这千古圣学之秘的心情:“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钱德洪《刻文录序说》)也就是说,自龙场时这“良知”二字已在他心中盘桓了,他当时所悟只是还差一点,就为了这一点,他先是说“心即理”,后又讲“诚意”,讲“克己省察”、“收放心”,讲“知行合一”。基本方向一致,但都不如“致良知”一语中的,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方法,简易精一。王阳明说:“某之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真是三字二十年得,一吟便到白头。
这“致良知”之说一经出世,便影响深远,史学家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思想家黄宗羲也说王阳明学说一出,“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自古能与孔、孟比肩者能有几人?而在后人眼里,王阳明的思想可比肩圣人,这是何道理?其个中缘由要由当时的大环境说起。
前面已经提到明朝前期主要是由宋代的程朱理学所统治,它强调的是“存天理,去人欲”,是“格物致知”,这一时期士尚质行,学无异端。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每一个人都在礼教的道德规范之内,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贞女构成一系列普遍伦理价值型人格。而王阳明这一“致良知”学说的出现,对朱熹的这一套理学思想恰好是一个叛逆,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其实,未悟道之前的王阳明也是朱熹的后世门徒,据说有一次,他为了亲身实践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就把竹子当做研究对象,他专心致志地“格”竹子这个“物”,用了七天七夜时间,却一无所得。不知这是否使得他对朱熹等创造出的这一套理论产生怀疑,但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来没想要冲击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他的目的在于挽救逐渐没落的封建统治,可这一思想一问世,便成了引发思想解放的催化剂。他的哲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圣”“贤”与“六经”两大权威。
在他之后,有很多追随者,被称为王氏后学,例如后来的泰州学派、李贽、公安派,以至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茅元仪、孙奇逢等人,他们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发展,从而使得明末出现了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影响到市民阶层的各个方面。
王阳明的哲学将儒家的思想通俗化,带有世俗人情的味道,从而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这就影响了明末市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后期的文化艺术,出现了以“文化”和“娱乐”为中心议题的市民文化。例如小说《金瓶梅》的出现,肉欲赤裸裸地展露,到《牡丹亭》中具有审美意义的爱情,从欲望的觉醒,到人性的觉醒。这就是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大进步,王阳明功不可没。
梁启超说:“王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实为精到评价。
内里歌功颂德 外方战浪滔天
世宗嘉靖皇帝,一辈子都在与程朱理学所谓的儒家正统礼制作斗争,试图创造自己的有“礼”之国。可是,他的有“礼”之国,在当时的社会就好像空想主义一般,根本无法实现,而他的“以礼治国”,必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当嘉靖皇帝梦醒时分,等待他的却是纷纷扰扰的内忧和外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