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_时光【完结】(16)

  摆弄完台湾后,日本的眼光又盯上了朝鲜,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朝鲜发生内乱,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时日本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必无他意”。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组成战时大本营;6月9日,日军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还如陆奥宗光所说:“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清军消极避战以致在朝鲜战场一败再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然而直到此时李鸿章还执迷不悟地坚持他的“以夷制夷”,英、俄、德、法、美,能求的主他都求遍了,岂不知列强正等着从中日战争中分一杯羹,自然是敷衍了事。连陆奥宗光也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李鸿章绝对不是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也不缺乏智慧,出来混就是为了当官,当大官,这是他经常的表白,然而他终究要为自己的投机生涯付出代价,替老大背上卖国的骂名离开他那无比眷恋的世界。

  附有关语录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当今天下三大老”——李鸿章、俾斯麦、格兰斯顿。

  李鸿章死时,北京的市井小民把他和差不多同时死去的戏子杨三并列,拟了一副挽联:“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鸿章在一封给曾国藩的信中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久长。今之各国,又岂有异?”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封信是中国19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再三诵读。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大师,在可能的采取坚定立场的少数情况下,他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在不可能的时候,便作出了最小的让步。

  李毕生对外国的意图始终怀疑。他在同外国人的所有打交道中,都坚持维护中国的利益。

  他一生都显示出个人勇气。他的干劲和执著,在缺乏敢于作为和甘于奉献精神的官场中有如鹤立鸡群。在资金靠不住、批评攻击不断会使一个平庸之人沮丧的时候,李鸿章实现绝大部分自强计划的成就令人瞩目。……尽管他有个人的弱点和众所周知的失败,他的全面纪录却是一个在他个人和他的国家都十分困难的时刻取得重大成就的纪录。

  ——《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梁启超《李鸿章》

  尽管聪明过人,李鸿章手上掌握的资源却极其有限。外交是实力的推展,外交家一般是“多财”方能“善贾”、“长袖”方能“善舞”。但是,由于没有国家实力在背后支撑,李鸿章无可奈何地落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后人对他的苛刻评价证实了这一点。

  ——余杰《李鸿章:鹤立鸡群的“爱国者”和被丑化的先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