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继续焦急不安地看着表,但最年轻的军官——元首派驻“武装党卫队”的助理奥托?京舍,一个身高1.85米的巨人——似乎听得饶有风趣。希特勒还在解释他为什么不按古德里安的意见把党卫队上将约瑟夫?“塞普”?狄特里希的第六装甲师调去对付朱可夫或者科涅夫,却要把这支部队从阿登调往匈牙利。“这样做的理由,”他说道:“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首先,狄特里希即将发功一次突然袭击,这不仅可以保住他们在匈牙利的仅存的石油储备,还可以使他们重新获得罗马尼亚石油。其次,也许是最重要的,他可以赢得时间。西方迟早会懂得,布尔什维主义是真正的敌人,它们会和德国一起,组成一支十字军。丘吉尔象我一样晓得,假如红军拿下柏林,那么欧洲的一半就将立即赤化,而剩下的一半,过不了几年,也会被吞掉。”
“我从未打算和西方打仗,”希特勒突然带着一种凄楚的情绪说道:“是他们迫使我这样干的。但是,俄国的计划日益明朗。最近,当斯大林宣布承认波兰的卢布林的临时政府时,连罗斯福也不禁大吃一惊。”他说:“时间是我们的盟友。”所以,他才决定让库尔兰集团军群留在拉脱维亚。”当英国人和美国人与他们最终会合的时候,库尔兰就成了联合进攻离那里只有560公里的列宁格勒的桥头堡了。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我们在东部坚守的每个要塞,在将来德英美联军横扫犹太——布尔什维主义时,就会变成一块块跳板,这难道不也是显而易见的吗?”
希特勒越说越兴奋。他认为,这种联合进攻并不费难。他用一支红铅笔,在一份英国外交部关于美英国内混乱的报告上划了几道,“你们看这里、这里!”希特勒叫道。
人们越来越反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当前政策,并且,即将要求与德国议和对共同敌人——赤色俄国开战。希特勒的声音变得激动了。他提醒在座的人说,一九一八年,祖国被三军总参谋部在背上砍了一刀。但是,如果不是他们提前投了降,德国本来可以取得体面的和平,也不会出现那种战后的混乱,既不会有共产党篡国的尝试,也不会出现危机。
“这一次,”他好象是在恳求:“我们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
约翰?托兰 [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 1965
希特勒预言美英之间会有日益加深的裂痕,并非出自于那种把愿望当成现实的需要。象一九四四年那次一样,英国人主张仅仅在德国北部发动一次进攻就行了,而美国人却要求在广阔战线上发动攻势。艾森豪威尔又一次搞妥协:蒙哥马利演主角,担任主攻,布雷德利在南方配合。也象以往一样,这种折衷方案使每个人都不高兴。
一月二十一日,联军司令官在马耳他第二次开会。比德尔?史密斯宣读了艾森豪威尔的一份电报,内称他决定给蒙哥马利以“主权”,“用最多的兵力”从北部跨过莱茵河,然后等待布雷德利和德弗斯完成对莱茵河的包围。不过,艾森豪威尔又补充说:“只有当南方的战局使我得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从而能够集结必要部队的时候”,才会采取这一行动。
布鲁克感到失望。照他看来,这封电报只不过是一次想取悦大家的尝试。它使得已经混乱的局势更加混乱,足以说明艾森豪威尔是个“二流角色”。
他在日记中写道:“因此,我们又一次上了人家的当。”
如果能逐日了解马歇尔的观点,那是有趣的事。但是,他不写日记。事实上,他甚至难得和他的参谋部讨论这样的问题。有一次,他对约翰?E?赫尔少将——作战师里比较年轻的师长和参谋长的密友说,他永远也不会动笔写书,因为他难以下定决心,对某些人直率地发表意见。
马歇尔深感失望的是,他本人没有当上欧洲最高统帅。丘吉尔希望他出任此项职务,但罗斯福根据莱希?金和阿诺德的意见,认为五角大楼更需要他。马歇尔推荐他的前任作战参谋、一位身经百战的飞行员弗兰克?M?安德鲁斯中将。但是,这位将军在冰岛因飞机失事不幸身死。马歇尔的第二个选择对象是珍珠港事件时还不大出名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准将。有些人认为,艾森豪威尔只不过是马歇尔的代言人。象赫尔那样的亲密合作者却认为,虽然他们两人关系亲如父子,但马歇尔对艾森豪威尔做出的决定,从不干预。这一点,了解他们两人频繁的书信往来的人可以证实。艾森豪威尔和他的参谋部做出的决定,几乎总是得到马歇尔的赞同。既使不同意,参谋长也只是提出问题而已,从不批评。
英国人对艾森豪威尔缺乏信任,这使马歇尔越来越恼火。不过,马耳他会议期间,他却显得象往常一样,不动声色。英国人一再声称,他们要求给艾森豪威尔配备一个助手,指挥一切地面军事行动。马歇尔担心,这种不信任情绪会演变成一场运动。英国人始终认为,任命这样一位助手,会给艾森豪威尔更多的时间,使他充分扮演总司令的角色。马歇尔反对这个主意。几天前,他曾对艾森豪威尔说:“只要我当一天参谋长,我就决不让他们把一个陆军指挥官强加给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