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后一百天_[美]约翰·托兰【完结】(188)

  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两点,杜鲁门总统召集他的主要军事顾问和外交顾问开会。他们是史汀生、福雷斯特尔、李海、马歇尔、金和斯退丁纽斯。出席会议的还有:外交部长助理詹姆斯?邓恩和最近刚从莫斯科回来的三名苏联问题专家哈里曼、波伦和迪恩将军。

  斯退丁纽斯报告,几小时后准备同总统会晤的莫洛托夫在波兰问题上寸步不让,继续要求允许卢布林政府参加旧金山会议。“到目前为止,我们同苏联达成的协议一直是单方面的,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杜鲁门厉声说:“我打算带着一些计划去参加旧金山会议,假如俄国人不愿同我们一起参加会议,那就让他们见鬼去吧!”

  他要求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史汀生说不太了解这个问题,但他提出一个问题,采取过分强硬的政策是否恰当。

  “我对这个问题感到焦虑……我认为,我们应该非常谨慎,仔细考虑一下,我们是否能够解决这些困难,而不公开冲突。”

  “这不是孤立事件,”福雷斯特尔答道:“而是俄国单方面行动的无数例子之一。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希腊问题上,苏联采取了同样立场。我认为,无论现在还是今后,我们都可以提出有争议的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从苏联统治波兰的计划中得到好处,”哈里曼说,“当然,我们可能同俄国人决裂,但我认为,如果行动得当,可以避免决裂。”

  “我根本没有向莫洛托夫发出最后通牒,”杜鲁门说,他只想明确表明美国政府的立场。

  总统的态度仍然使史汀生感到不安。他说:“我想知道,如果在波兰问题上,美国立场强硬,俄国人将会作出什么反应呢?”他思量着,现在是制止哈里曼和福雷斯特尔等人的活动的时候了,他们显然对俄国人的做法非常生气。但是杜鲁门实在使史汀生失望。杜鲁门继承了一个困难的局面并且有可能作出轻率的决定。他说:“我原来认为,在涉及俄国安全的问题上,俄国人的态度可能比我们更加现实。可是我很遗憾,单单这一事件就使两国之间出现了鸿沟。”

  李海也感到不安,“我希望我们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向俄国提出这个问题,以免关闭今后同他们达成协议的大门。”他说:“我离开雅尔塔时有这么一个印象,苏联政府绝不想让一个自由的政府领导波兰,假如苏联政府提出相反的要求,这反而会使我感到吃惊。”他想,可以用两种方式解释雅尔塔协议,这可能是同俄国人决裂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我们支持自由独立的波兰。”

  马歇尔终于谈出了大家都在思索的问题。“我希望苏联人能在对我们有利的时机参加反对日术的战斗。”他说:“俄国人完全可能一味推迟在远东参战的时间,直至我们把这件讨厌的事干完。”同李海和史汀生一样,马歇尔觉得同俄国决裂的可能性极大。

  “问题在于是否邀请卢布林政府参加旧金山会议?”金问道。

  “这件事已经了结。不是问题。”杜鲁门答道,问题在于执行卢布林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协议。杜鲁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决定:福雷斯特尔和哈里曼的意见最合理。“我打算告诉莫洛托夫先生,我们打算执行雅尔塔协议。我们希望俄国同我们一样执行这个决议。”

  十七点三十分,莫洛托夫同葛罗米柯大使和翻译巴夫洛夫一起来了。斯退丁纽斯、哈里曼和李海留下来参加总统和莫洛托夫的会晤,波伦也没走,留下做翻译。杜鲁门对客人们表示欢迎,然后说:“听说没有举行任何解决波兰问题的大会,我感到遗憾。”

  这种开门见山和坚决的态度使俄国人震惊,因为他们习惯了罗斯福那种讲礼貌的、说服别人的方式。杜鲁门说,无论有多大困难和分歧,美国决心建立联合国组织。假如在波兰问题上双方不能作出任何决定的话,那么,他非常怀疑战后双方是否能够合作。“这既包括经济合作,也包括政治合作……我不希望让国会采取得不到国家支持的措施。”

  他把一封写给斯大林的信递给莫洛托夫:

  ……美国政府认为,如果苏联邀请一批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波兰民主领袖到莫斯科磋商,在克里米亚作出的关于波兰的决定才能得到执行……在4月18日致斯大林元帅的信中,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以便应付当前局势和实施在克里米亚制定的计划……

  苏联政府应该看到,时至令日仍不执行有关波兰问题的决定的态度,可能会严重动摇人们对三国政府的团结和决心一如既往继续合作的信念。

  哈里?杜鲁门

  莫洛托夫接过信,用他惯用的、有点做作的客气话说:

  “我希望解释一下苏联政府的看法。苏联政府希望一如既往,继续同美国和英国合作。”

  “我同意,”杜鲁门马上反驳道:“否则,我们现在的会谈就毫无意义了。”

  莫洛托夫一惊。他说,合作的基础已经奠定,三国政府达成了解决分歧的一致意见。此外,三国政府一贯平等相待,没有发生其中一国或两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现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