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名家一起纵览元朝雄图_邢群麟/姚迪雷【完结】(36)

  廉希宪既能做到严于律人,坚决打击处分贪官污吏;也能做到严于律己,表现出自己的高洁。有一次,廉希宪有病,医生说需要砂糖,廉希宪家里没有,当时的砂糖是稀有的东西,权臣阿合马派人送了两斤给廉希宪,想乘机结交。结果,廉希宪说:“如果吃了它可以活命,那我也不吃奸人的东西。”

  廉希宪为官数十年,廉洁清正。当他回到京城时,囊中空空,两袖清风,随身所带之物,唯有琴与书而已。临终时,廉希宪仍然不忘叮嘱儿孙谨守清廉,他说:“丈夫见义勇为,祸福无预于己,谓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为不可及,是自弃也。天下事苟无牵制,三代可复也。”又说,“汝读《狄梁公传》乎?梁公有大节,为不肖子所坠,汝辈宜慎之!”狄梁公即唐朝名相狄仁杰,死后其子贪暴,百姓愤而毁了狄仁杰的祠堂。廉希宪的六个儿子都时刻遵守父亲的遗训,为将为相都能清廉自守。元朝追封廉希宪为魏国公,赠清忠粹德功臣、恒阳王等荣誉称号,谥号为“文正”。这个谥号是对大臣功劳的最高评价,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很少。

  廉希宪正如天山雪融后的一缕清风,飘过元代政坛,涤荡了一方净土,留下清廉、刚直和高洁,后人敬仰!

  第七章  繁荣富庶的“黄金国”

  “在遥远又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富庶的黄金国。”这是马可·波罗告诉欧洲人的一条信息。此后欧洲就开始了寻找黄金国的努力。也许,元朝称不上是一个黄金国,但在东方人眼里,却有着比黄金还夺目的繁华。元朝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另一个传奇,不过这次不是用战无不胜的铁骑,而是用无与伦比的繁华。

  1270年(至元七年),元朝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至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商税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共计四十五万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商税增长了十倍。商税的增长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

  可以说,在忽必烈统治期间,元王朝实现了空前的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非常强盛。对于元朝的繁荣富庶,我们可以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窥见一二。

  从《马可·波罗游记》说起

  柏杨先生曾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过:马可·波罗如果不是这本书,他已与草木同朽。这本游记跟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句一样。欧洲探险家也相信向西方一直航行,一定可以到达遍地黄金的大汗的国土,受这本书的诱惑很大。

  可·波罗如果生在现代,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导游,他没有把欧洲人带到中国,欧洲人却拿着他的记述的有些混乱的“导游全书”,误打误闯进入了资本主义。欧洲人手捧他的类似于科幻小说的游记,懵懵懂懂中跨进了近代的门槛。

  “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街道上和运河上。估计杭州所有的桥,有一万二千座之多……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宽四十步,从城的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日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写,超乎了当时欧洲人的想象,马可·波罗进入当时的杭州,就如同最不发达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偶尔置身于华尔街,那种超乎想象的繁华,那种跨越时空的距离,让他窒息,而他的描述更让当时的欧洲人依稀看到了伊甸园的影子。

  更何况,当时元朝的信仰自由政策,让因为宗教信仰而残杀的欧洲人更加确信,那就是上帝的国度,因为除了上帝,他们无法想象有谁能建立一个有着如此宽容度的国家。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得以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在丝绸一直到19世纪还很珍贵的欧洲,马可·波罗这样的描述,要么会让人因为羡慕而发疯,要么会因为过度的刺激而麻木。

  “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要沐浴,沐浴的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

  欧洲人一直到13世纪,还不知道沐浴(至少也不普遍),所以马可·波罗对中国人天天沐浴,特别强调。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广为流传。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