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早已因纳粹革命的威胁而恐慌,深怕德国可能对自己提出领土收复要求,所以于1934年2月17日,参照巴尔干公约和小协约国组织公约的形式,签订了一项防卫同盟条约。然而波—德条约更为独特①
的后果是对立陶宛的包围。在此之前,立陶宛因维尔纳与波兰结下了仇,又因美美尔同德国记下了恨,这种双重政策只有在波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即它既要戒备俄国的敌视,又要防止德国的挑衅时才有可能实行。波—①但贝洛夫在他的书中(i.140)写道:“法国的将军们和象亚历克西?莱热这样的职业外交官都认为法苏协定之可取,主要在于谋求摧毁苏联和德国之间任何可能的结合,并可加强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地位。他们并不认为红军是对法国又其盟国军事实力的重大补充。”
②参阅《概览,1934年》,第341—342页。
①见《我的奋斗》,第1页。
②《概览,1933年》,第187页;《概览,1935年》,i.213—215。
③纳米埃尔:《外交序曲》,第97页注③和439页;贝洛夫,i.92注①。
⑤《概览,1930年》,i.288—298。
①《概览,1934年》,第411页。
德条约是立陶宛的两个敌人的结合,使立陶宛所处的地位预示着 1939 年 8月23日德—苏条约后波兰自己也将处于这种地位。这就促使立陶宛于1934年9月12日加入了爱沙尼亚一拉脱维亚条约。②第三个后果是俄国参加反对修改和约阵营的倾向明确了,从而导致俄国于1939年9月18日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③在此之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都在法律上承认了苏联,只剩下一个南斯拉夫是东欧唯一尚未和俄国建立充分外交关系的国家。①外交革命的最终结果是1935年5月2日苏俄与法国签订的互助条约②和1935年5月16日苏俄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互助条约,这些条约终于使苏俄置身于反对修改和约国家的行列。由于力量的这③
种重新组合,东欧政治地位的下降已成定局。它不再是一道屏障,而260成为一个山谷,勉强由捷克斯洛伐克作为横断的山脊。可是被法国视为它所谋求的堪与洛迹诺公约抗衡的东方条约的核心法一苏条约,却被德国宣布为与洛迦诺公约并不相容,而且被用作为德国1936年3月7日重新武装莱茵区的理由。④接着便是可以预期的合乎逻辑的后果:法国的势力在东欧消失了,由德国的优势取而代之。这一变化过程并不只是由于大国间的关系改变而强加于东欧国家的。它们自己的积弱和错误加速了这一进程。在德国对它们确立政治控制之前,它们自己在经济上的弱点已足以使德国进行贸易攻势了。它们在政治上的错误是他们未能组成一条对抗德国的外交统一阵线。
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东欧的法国体系的主要缺陷:这一体系是一种不以经济利益为其基础的外交安排。经济萧条将东欧国家推到毁灭的边缘,因为经常性的剩余农产品的处理问题激化了。它们的贸易大幅度下降。法国自己是一个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因而无力收购它们输出的农产品,法国也无力供应它们所需要的工业品。法国体系不能扩大成为与西欧结成一体的经济和政治总组合,因为英国采取的是渥太华协议规定的帝国保护政策,拒绝在东欧承担政治或经济义务。苏俄自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它的工业生产力也不能满足东欧进口的需要。它的经济利益是要与东欧竞争而不是与它相互补充的。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正在意大利开拓一个重要的市场,但在1935年它们牺牲了这个市场以支持对意大利实行的集体经济制裁,而又没有获得其他出路。于是德国便成了东欧必然的市场,也是东欧必然的①
工业品供应者了。西方国家虽然认为这是一个危险,但并未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此种厄运。德国对东欧的经济征服便于1936年在沙赫特指导下开始了。①德国对东欧国家的大部分土产品提出了无限量的需求,价格也大261大超过世界市场的标准。它们之间的贸易额从世界危机期间的低潮迅速回升,经济②《概览,1934年》,第414—415页。
③同上书,第888—404页。俄国对波—德条约的反应很谨慎(见《概览,1935年》,i.62—63,279,以及贝洛夫,i.140)。但不久以后,欧洲共产党人在广泛地并不加区分地泛论世界概貌时,就认为波—德条约是有其侵略目的的。参阅R·帕姆?杜德:《世界政治,1918—1936年》(R.PalmeDutt:WorldPolitics,1918—1936),伦敦,高兰兹,1986年版,弟268—269页,第297—302页。
②《概览,1935年》,i.79—81。
③同上书,第82页。
①《概览,1935年》,ii.228,235—236,484;《概览,1936年》,第468页;威斯克曼:《不宣而战》,第154—155页。
①《概览,1936年》,第526—533页。
生活活跃了,就业情况改善了,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这些短时期的利益是巨大的,它们支配着每一个东欧政治人物的各种考虑。但经济复兴都指向德国,也为德国所左右。德国促进的贸易都是双边贸易,在经济上德国处于较强的地位。为了报答德国提供的市场,东欧国家被迫输入并非它们需要的物资,而是德国的设备能力可以生产的东西,于是非必需品便日益增多。为了报答德国的高价收购,它们被迫一再提高德国马克对它们各自货币的汇率,因而它们国内的物价也相应提高了,这就使它们更难于在德国以外另找其他经济合作的对象。东欧到处都是德国的商业和技术代表团,他们是控制政治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