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新闻媒体并不赏识尼克松的君子风度。美国新闻界历来是“自由化”的大本营,基本政治立场属于中间偏左,而尼克松是极右派,靠反共成名,并一度积极支持麦卡锡,与新闻界结怨极深。尼克松也缺乏里根和克林顿那种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的天赋,在当时的媒体笔下,尼克松以擅长权术著称,被封上了“狡猾的迪克”(Trick Dick)的恶名,其言谈举止也常常是主流媒体和脱口秀节目挖苦的对象。
两年后,尼克松竞选加州州长之职,再次一败涂地。由于连遭败绩,而且面对充满敌意的媒体,尼克松黯然神伤,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在纽约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在宣布退出政坛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愤愤不平地向媒体表示:“今后不会有个叫尼克松的人让你们踢来踢去了。”
当时多数观察家认为,今生今世“狡猾的迪克”将与政治无缘了。但实际上尼克松只是暂时偃旗息鼓,暗中仍在积蓄力量,谋划东山再起。1968年,他抓住民主党总统因越战政策失误而大失民心的良机,冒险出山,打出了结束越战、从重打击刑事犯罪、恢复法律和秩序的旗帜,再次出马竞选总统。凭着屡败屡战的韧性和高瞻远瞩的谋略,他终于险胜民主党对手,登上了总统宝座。
虽然攀上了权力的顶峰,但尼克松的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作为一个职业政客,他一生中相当多的一部份时间不得不花费在其本人深恶痛绝的各种竞选活动中。他虽然靠竞选出人头地,但历次竞选期间经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目睹的世态炎凉和媒体对他的刻薄攻击和讽刺挖苦,以及一度连遭败绩的惨痛经历,都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另外,尼克松的口才和仪表平平,缺乏伟大人物那种举重若轻、超凡出众的个人魅力(Charisma),而且早年还有被联邦调查局和著名律师事务所拒之门外的尴尬经历。这些因素和经历对他的性格影响颇深。当年深受尼克松提携、重用的基辛格博士曾在回忆录中多处描述了尼克松既刚愎自用、过份自尊又优柔寡断、自负自卑的性格。曾在尼克松的竞选班子中出任首席经济顾问的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注意到,尽管尼克松是自威尔逊总统(任期1913-1921,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以来智商最高的美国总统,但这位总统大人平时的谈吐行事却不够自信。
对于即将来临的1972年总统选举大战,尼克松疑神疑鬼,焦躁不安。一方面,他极想连任总统,以美国历史上首位干满两届副总统和两届总统的身份主持1976年美国独立二百周年庆典;另一方面,他又缺乏战而必胜的信心,对竞选连任的前景忐忑不安。尼克松左右的亲信知道,1960年大选以千分之二差距“险败”,对尼克松身心伤害极深;1968年大选以微小差距“险胜”,同样使尼克松胆颤心惊。为了确保在1972年大选中获胜,他的竞选班子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寻找能够击中民主党候选人要害的重磅炮弹,以求增加竞选胜利的保险系数。
三、“沉默的大多数”和“管子工”
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是影响尼克松连任的最大障碍。越战失败不仅削弱了美国的国际战略地位,而且引发了国内的分裂和动乱。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规模空前的黑人种族暴乱、激进失控的校园反政府运动与因军费浩大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相互交织,使美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序和混乱。在1968年向尼克松移交这个烂摊子时,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忧心忡忡地说:“当前国内外的各种问题,也许比林肯以来的历届总统面临过的问题都要严重。”
尼克松是位现实主义政治家,崇尚实力地位,他结束越战的方针很明确,那就是“先打再谈、体面撤军”。在他看来,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同样得不到。只有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上,接受对美国有利的停战条件。用他自己的话说:“法国曾为留在越南而战,美国却为撤出越南而战。”(尼克松:《不再有越战》[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可是,这种“先打再谈、体面撤军”的战略必然会引起国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在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中,甚至高度机密的外交政策也是通过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体现的。除了总统、白宫幕僚和行政机构之外,其它各种力量如国会、政党、利益集团、新闻媒体、民意、思想库等同样参与或影响决策。这种宪政民主体制的明显弱点是极易泄密、相互扯皮和决策效率低下。法国著名政治学者托克维尔认为:“在指导国家的对外关系方面,民主政府绝对不如其它政府。”(〔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0页。)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兰戴斯(Louis D.Brandeis,1916-1939任职)也曾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奉行分权原则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要杜绝专权。”
作为政界老手,尼克松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弱点洞若观火。为了尽快摆脱越战僵局,他独断专行,铤而走险。1969年2月,尼克松连招呼都不向国会打一声,下令秘密轰炸北越在柬埔寨的军事基地和军用公路“胡志明小道”,悍然将越战扩大到柬埔寨。柬埔寨当时的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巴不得美国空军早点儿把北越军队炸走,所以对美军狂轰滥炸一声不吭。而北越自知在中立国建立军事基地理亏,挨了炸弹却也不敢声张。这样,这场不宣而战的秘密战争开打几个月后才被《纽约时报》于1969年5月9日曝光。尼克松如此目中无人、大胆妄为,把参众两院议员们气得死去活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