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木布泰不想同豪格缓和关系,可她也明白大清这次想要渡过难关,必须要同豪格妥协,但是她不想提这些,因而开口说道:“征讨西蒙古可以消除大清西面的威胁,又可以壮大大清,可现在朝廷既要防备南明,又要警惕豪格,还有实力征讨西蒙古么?”
草原上诸多部落,可不管坐中原的是谁,只管你强不强大,要是中原强大,他们或许能老实的互市交易,安静几年,可一旦觉得有机可乘,必然又会年年南下劫掠。
大清入主中原五载,仅在山西,就同西蒙古诸部,干了四五仗。
草原上,总是一个部落衰落,一个部落兴起,林丹汗被大清所灭之后,清廷虽然控制了东蒙古,但西蒙古却并未臣服,反而有日渐做大的趋势,以清廷目前的实力,想要征讨西蒙古恐怕也不太容易。
多尔衮沉吟一阵,对着珠帘说道:“这就要请太后写一封信给礼亲王,请他回北京来与本王一同处理朝局了。”
珠帘内,布木布泰心头一惊,礼王代善,一心为了大清,所以是她拉拢之人,但也正是这个人一心为了大清,所以只要谁能使得大清强盛,他就可能支持谁,若是没有豪格,布木布泰估计会支持代善来取代多尔衮,但现在却不行。
当初豪格之乱时,正是布木布泰从中周旋,才没有打起来,代善出走关外之后,并没有向豪格一样同大清决裂,只是在关外割据,不听多尔衮之令而已,他同布木布泰之间还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
“摄政王,愿意和礼王和解?”
多尔衮想杀了豪格和代善的心思始终未变,如果不是他们与他作对,将大清的实力分裂,他现在不可能这么被动,但现在他心中虽恨,却只能暂时咽下这口气,“朝廷要补充旗丁,只能从关外补充,要征讨西蒙古,也只能借助礼王的两红旗,所以太后当知本王已经没有选择,只能与礼王和解。”
多尔衮顿了顿,眯眼看着珠帘,“本王知道太后与礼王多有联系,就请太后务必说动礼王来京吧!”
布木布泰脸上一红,幸而珠帘挡住了外面的人,“为了大清,哀家会说服礼王的。”
多尔衮回过身来。“这些年,蒙古八旗也死伤惨重,壮丁减少的厉害,急需补充人丁。有了两红旗坐镇,朝廷就可以驱使东蒙古诸部为前驱,征讨西蒙古,抢夺的人丁可以分给他们一些,而牛羊可以助我大清渡过难关!”
在大清,汉人是被统治的对象,蒙古是被拉拢的对象,为什么要拉拢,一是满人自身实力不够,二是蒙古人其实也是个墙头草,不拉拢,他拼什么和大清一起玩。
崇祯朝年间,蒙古诸部,除了少数为明朝藩屏,大多数其实都在明朝和满清之间摇摆不定,真正决定跟着满清,还是己巳之变,随着皇太极在大明京畿劫掠一圈以后,见识了满清的厉害和明朝的虚弱,才投靠满清。
这时满清也呈现出虚弱之态,蒙古未必理会多尔衮,但有代善两红旗监视,蒙古也未必敢不尊号令,那多尔衮用蒙古人打蒙古人的策略,或许可以实现。
殿上众人一阵私语,但大都认可多尔衮的策略,满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应该团结才能对抗外部的敌人,走同礼王和解这一步棋,整个大清面临的困局,至少就活了一半,对内朝廷多了两红旗,可以正压汉族叛乱,威慑汉人,各部损失的旗丁,也能从关外得到一些补充,对外可以威慑藩属,驱使藩兵作战。
多尔衮见众人对他的提议,并没提出异议,心中稍安,但他却接着说道:“这些,只是我们稳定内部的举措,而要恢复内部,必然要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若是南明不同意议和,不同意停战,不给我们喘息之机,大清也不能坐以待毙,当连横合纵,有反制自保的手段。”
第829章 代善入京
满人对于阿济格与两万多铁骑的覆灭,很快达成了共识,对于怎么应对,也初步接受了多尔衮的方略。
正月间,满人对这次失败闭口不提,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暗中却迅速整合势力,四处求援,以求稳定局面。
有布木布泰出面调解,代善得知阿济格身死,大清两万多铁骑全部覆灭之后,忧心满人命运,况也唇亡齿寒,表示愿意接受和解。
他接到布木布泰的书信,便立刻率领两红旗入关,并且还携带了一点从朝鲜讹来的粮食,来解多尔衮的燃眉之急。
朝鲜本来就是个穷地方,除了窝在岛上,整天地震,比他还穷的日本能看上这块地,中原王朝对此基本不屑一顾,全他娘的都是山,统治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要来何用。
关外这次也遭了雪灾,代善不能让满人饿死,就只能让朝鲜人挨饿,他骑兵直驱朝鲜京畿道,将朝鲜过冬的粮食讹走大半。
代善带来的粮食,对于多尔衮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却释放了他的善意,多尔衮随即也做出让步。
从豪格之乱后,开进北京的两白旗,撤出北京退到永定大营,允许代善领两红旗进京,但双方兵马都不能独占北京,各个城门由两方人马一起看守,使得代善对于自身安全,没有了担忧,两方和解有了必要的前提,代善随即从山海关出发,前往北京。
河南与陕西只隔了一个潼关,豪格西征之策虽然成功,但受汉文化的影响,不逐鹿中原,他就是在西域玩出花来,心中也是不快活,所以他并未因为向西发展便放弃了对中原的关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