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南京城楚王府内,王彦正与户部、礼部、宗人府的官员进行商议。
兵部尚书陈邦彦,拿着一本奏折,急急忙忙的走进王府,到了客堂之外,然后问守卫在外的王府侍卫道:“殿下可在里面?”
“殿下正与王阁部等人商议公务。”侍卫抱拳一礼,“陈阁部稍后,卑职这就进去禀报。”
陈邦彦闻语留在门外等候,不多时侍卫便请他进去,他一只手托着折子,一手整理了一下衣冠,便迈步进入堂中。
外堂内,几名端坐的青袍官员,立时站起身来,给他行礼,而陈邦彦微微挥手,便疾步走进内堂,他见里面的人都停下交谈,便行礼说道:“殿下,福建来的捷报,陈大人与郑国姓,已经击败荷兰夷,夺回了大员!”
说完,陈邦彦便将折子呈给王彦,内堂里坐着的几名大员脸上一喜,纷纷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王彦面漏喜色的接过折子,展开观看,微微皱了下眉头,思索片刻后,合起奏疏,抬头问道:“陈大人与郑国姓奏疏中所言,欲与荷兰夷讲和,陈阁部怎么看?”
议和这样的大事,自然要朝廷说了才算,所以福建将奏疏快马送来。
兵部事先看了奏疏,陈邦彦已经有所考虑,拱手道:“殿下,陈大人主持两广,郑国姓主持福建,朝廷经营南洋、台湾,主要靠他们去施行,现在两地督抚大臣,都建议讲和,而朝廷夺回大员后,也避免了满清和荷兰夷勾结,下官以为朝廷应该尊重两位封疆大臣的意见!”
“你们也看看!”王彦想了想,将折子递给王夫之,后者立刻起身上前接了过来,展开观看。
王彦伸手让陈邦彦先座,等下面几位大臣都看了一遍,便开口问道:“几位有什么意见?”
“殿下,奏疏上议和的理由很充分,况且朝廷以将三万人马送到朝鲜,想要发挥威胁满清的效果,必然需要一支水师进行配合,才能随时渡海攻击关外,北直和山东沿海。”王夫之行礼说道:“现在湖广水师、浙江水师肩负江防重任,调动不得,那便只能调福建水师或者广州水师去朝鲜,而不管调谁,都需要朝廷先停下南海的战事,所以下官赞成议和。”
“下官也赞成王阁部之言!”
“下官附议!”
王彦听了,点点头,奏疏上理由很充分,有关与贸易方面的考虑,而朝鲜确实需要一只水军坐镇,无论抽调福建水师,还是广东水师,南海暂时都不能再打了。
“那便按着福建和两广的意思办,去令让郑功成将荷兰人送来南京,酌理藩院、户部、兵部与荷兰夷讲和,并将贸易税率定下来。”
“我等领命!”
荷兰人的事情解决,毕竟是一件高兴的事,而且王彦发现,这一件事件解决后,等于为其它矛盾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其他许多事情,也立时跟着便有了解决之道,他心中不禁有些振奋。
“方才宗人府不是说宗藩对于孤王不满,想要拿回封地吗?”王彦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现在台岛以复,国朝多出数千里之地,正需要开发,朝廷现在艰难,宗藩想像以前一样肯定不行,而且苏阁老之前改革宗藩的政策,朝廷也不会改变。不少宗藩的土地,现在已经被百姓占据,贸然拿回去,必然引起民间动荡。孤方才想了一法,不如换地,你们以为如何?”
第853章 迁藩
相比于中国历代的汉家王朝,明朝有两大积弊,一是庞大的宗室累赘,一是家国一体,财政不分。
家国一体,表现在皇帝派太监四处收税,税收进入内库,而不是主管国家财政的户部来统一管理。
为了此事,整个文官集团,或为国家,或为私,一直在与内庭抗争,直到崇祯、弘光两朝覆灭,皇权大衰,中央威严扫地,内廷派遣太监征收赋税的情况,才彻底结束。
宗室累赘,则是宗藩不仅需要朝廷赋税供养,还侵吞了大量的民间土地。
王彦说宗室对他不满,便与土地有关。
“殿下的意思是将宗藩的土地换到台湾?”王夫之听了王彦的话,不禁开口问道。
王彦点点头,“苏阁老对宗室进行改革后,规定宗室爵位递减,每代降低一个等级,奉国中尉之后,朝廷只保留宗籍,不在发放俸禄,并且限制亲王、郡王子女受封的名额,超额者不给爵禄,允许宗室任官或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从长久来看,朝廷要向宗藩支付的俸禄必然大减,二十年之内必见成效,可这只是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宗藩封地,不纳税负的问题,却没有解决。”
吏部尚书严起恒站起来说道:“前些天浙江那边传来消息,越藩一个旁支,欲收回封地,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打死两人,重伤二十多人。朝廷现在给宗室的俸禄有限,他们便拿着以前的玉牒、地契想要收回封地,四处给朝廷闯祸!”
“我看宗室是见朝廷清算了士绅被满清夺去的田产,将部分田地归还了抗清士绅,而没有归还他们的封地,所以感到不满,因而凭着皇室宗亲的身份,自己下去夺田。”楚王府长史方逢年冷笑道。
“话虽这么说,但这些地契毕竟在宗室手中,那些地也确实是宗室的封地和田产,就这么让庶民占着,也不给个说法,也是不行啊!”荆王朱常巢是宗人府的官员,他得为宗室说句话。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