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宗却曰:“岂有主将为副将留后耶?要走也是将军走,为宗留下守营!”
二人俱不愿离营,随只得作罢。
天明后,清军再次攻营,有张天福之鉴在前,绿营将领不敢不催兵死战,李成栋部更是从福船上拆下数十门佛朗机火炮,炮轰明营。
苦战数日的明寨终于被清军攻破,李泰祯领百名残兵突围,被李成栋挡住去路,李成栋大声喊道:“泰祯与吾,昔日皆兴平伯帐下为将,今夫人与世子早降,泰祯何不降之,同吾等旧识,共立一番事业!”
“夫人之恩,吾只能来世再报,今吾奉命阻敌,是为大义,岂可降虏!”李泰祯闻言断然拒绝道。
当下他便领残兵,向李成栋冲去,挥刀死战,人困马乏,自知以无突围可能,随仰天长啸道:“大丈夫在世,得以抗虏而死,幸也!”
不多时,李泰祯力竭,为清兵乱刀砍死,残兵俱被李成栋俘虏。
后人有诗赞曰:
中华英雄士,泰祯愿杀身。
临危得将令,孤军御胡夷。
血战有七日,力竭终成仁。
至今吴淞口,犹吊汉将军。
李泰祯战死,胡为宗亦被清军逼上绝路,他眼看身边明军越来越少,一路同残兵从杀到吴淞江边,最后同军士尽投水中。
多铎得闻攻破明军大寨,心中顿时大喜,连忙渡江,入明寨,李成栋随将所俘获的百名明军缚至。
多铎问曰:“尔等降否?”
众明军皆大叫曰:“不降虏,愿随将军同死!”
多铎闻之大怒,让清兵将众人尽缚于营外,一字排开,逐一问曰:“降者免死。”
“不降!”明军士卒回道,随被杀。
多铎再问:“降者免死!”
“不降!”又被杀,百名明军,并无一人言降。
直至杀尽,终无一人降虏。
多铎见此,刚有的一丝喜悦,不禁一扫而空,那一句句不降,令他感到恐惧,深深惧怕这些死士身上的力量。“王士衡不死,大清难得天下。”
后人有诗赞曰:“古有田横五百士,今有士衡麾下兵,一死成仁震胡虏,忠义无双不偷生。”
第85章 立新主,潞藩监国
当初弘光一行从南京仓皇出逃,在溧水失散后,马士英带贵州兵护卫邹太后前往浙江。
七月十二日时,狼狈不堪的一行人才至杭州,潞藩朱常淓以及在杭官员都去拜见。
这时,马士英等人已经得到皇帝到达芜湖的消息,随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能依靠黄得功等部之军扭转败局上,但马士英入城不久,阮大铖、朱大典等人便惶惶逃到杭州。
马士英随知黄得功兵败自杀,而皇帝亦被清庭俘虏,众人立马失去指望,心中悲切无助不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马士英身为首辅大学士,只得立马同在杭官员商议,请潞藩朱常淓就任监国。
七月十四日,皇帝北狩,为使潞藩监国名正言顺,杭州文武齐齐拜见邹太后,请命潞王监国。
邹太后亦知情势危机,随即发布懿旨给朱常淓:“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
以太后的名义下懿旨,是为了让潞藩监国,更具合法性,但如今局势却同甲申之后,有天壤之别。
福藩登极时,富有江南半壁,五大强藩,是个美差,潞藩自然要去挣取,形成福潞之争,但如今两都俱陷,五十余万大军,或降清庭,或飞灰湮灭,形势不可同日而语,皇位以成荡手山芋。
潞藩得了太后懿旨,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甚为恐惧,害怕就任监国后,将成为清军的重点打击目标,引得多铎发大兵来攻。
自古王朝倾覆,大臣降之,依旧可得高官厚禄,然而君王却没有投降的道理,即便降了也不得善终。
潞藩正是担心这些点,随拒不接受太后懿旨。
福潞之争时,东林之人群起拥潞,借口便是潞藩贤,而福藩荒淫,时至今日,弘光帝确非雄主,甚至可称昏聩,然潞藩也未见贤于何处。
潞藩拒不受旨,坚辞监国之位,令太后与诸大臣大惊,只得拥入府中相劝。
时,大臣跪于外,太后于内相见,泪流不止,反复劝说,潞藩才勉强接受懿旨,登监国之位。
七月十五日,在潞藩就任后仅一日,王威护左懋第、陈子龙等人乘船先至杭州。
时诸臣朝见潞藩以毕,潞藩会同马士英、朱大典、阮大铖、袁宏勋、赵秉贞等大臣拜见邹太后,谢恩!
忽有人报之,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携军民至杭,潞藩闻之,随连忙命人招之来相见。
不多时,左懋第、陈子龙、王威,未来得及更衣洗漱,便被带入殿来,先拜太后,再拜监国,最后又同一众大臣微微见礼,而后与诸臣并立。
“诸卿,从何至杭?带来多少兵马?”潞藩观三人风尘仆仆,特别是王威身上铠甲,尽然还带着乌黑了的丝丝血迹,不禁开口问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启禀监国!”左懋第闻声行礼道:“臣等自扬州携军三千,民近万,乘战船六百艘,自海路赴杭。”
潞藩听闻只有三千人马,心中不由得一阵失望,没来由的没了再谈的兴趣,随开口道:“诸卿既然远来,一路风尘,那就先去歇息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