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崇祯十七年秋_话凄凉【完结】(1261)

  明军船速快,如果在大海上,完全可以利用火炮射程的优势,再加上船速,像放风筝一样攻击萨摩水军,选择狭窄的海峡,则可以对明军船队的运动范围,起到一点的限制作用,两侧跪座的萨摩大将,听后纷纷重重点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岛津光久见此随即将腰间的助差拔出,然后插在案上,肃声说道:“诸君,萨摩的兴亡,再此一战!”

  众多萨摩武士立刻双手按着跪座的大腿,把头一低,郑重的应诺道:“嗨!”

  “那么,就拜托了!”岛津光久,也将头一低,沉重地说道。

  徐俊胜返回船队之后,向满大壮和俞方旗说明了他的猜测,船队在相模湾外又等了三天,吴世昭果然没有消息传来。

  如果将岛津氏比作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那么整个事件就可以这么形容,岛津氏趁着家长德川氏不注意,打了邻居家的孩子,还抢了邻居的东西,邻居现在找上们来,德川氏作为熊孩子的熊家长,怎么也的护着点岛津氏。自己家的孩子,自己打可以,别人打却不行。

  见约定的时间吴世昭并没有消息传来,众人已经知道了幕府的态度,并不愿意教训岛津氏,那明军只能自己出气,直接打上门去,抽死岛津氏,让德川幕府后悔。

  当下船队便杨起船帆,浩浩荡荡的向萨摩藩杀去。

  第1042章 唐船事件(五)

  明军船队从相模海湾杨帆起航,十艘巨舰在前面乘风破浪,舰队贴着日本海面而行,惊得沿途的日本渔船纷纷避让,渔民惊恐的望着一艘艘巨舰,内心震撼无比。

  十艘炮船,多有自己的名字,广东水师的七艘船,多是以广东各府的名字来命名,而东海水师的三艘炮船,则分别叫阎应元号、陈明遇号、冯厚敦号,满大壮的坐船便是阎应元号。至于十艘福船,名字就简单一些,根据来源水师的不同,后面多冠以甲乙丙丁的编号,像广东的水师的两艘福船,就分别叫广甲号、广丙号。

  十艘炮船,在前破浪而行,这些个巨无霸,在海上所向披靡,无可抵挡,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都透露着一股横劲儿。

  “满都督!前方是大隅海峡,船队进入之后,便可直接冲入鹿儿岛湾,逼近岛津氏的居城虎寿丸!”阎应元号的船楼上,一名熟悉日本水纹的引航,向满大壮禀报道。

  满大壮闻语,果然见海面上出现一个大岛,大岛与陆地之间出现了一个海峡,于是他拿来千里镜,对海峡进行观察,在圆形的视界扫过海面时,海峡内部一百多个小黑点出现在了海平面上。

  满大壮微微一愣,随即冷笑一声,他将千里镜放下,然后回头一望,看到俞方旗的座船广州号,已经在主桅杆上悬起了“发现敌船”的旗子,并且开始向他的阎应元号靠过来。

  “是萨摩水军!”主桅望斗上的士卒放下千里镜,也开始大喊。

  满大壮见此,笑骂道:“居然在这里来堵我们,看来我们的行踪,已经被幕府通报给岛津家了!”

  “通不通报都无所谓,岛津氏不知我军炮船厉害,他们赶来阻拦,不过是插标卖首罢了!”徐俊胜开口说道。

  在说话之间,明军各船上纷纷响起了警钟,顷刻间所有的水手们都从船舱中跑出来站位,船舷两侧的炮窗被炮手打开,炮手迅速完成填充,大炮被推回炮位,黑洞洞的炮口伸到船舷外。

  满大壮对徐俊胜的话深表赞同,不是他骄纵,而是两军的装备实在差距太远了,“萨摩藩选择此地也是用了苦心,不过他们想要依靠地形来对付我们,还是太天真了。”

  说这满大壮再次拿起千里镜,看向海峡内,一百多艘战船,一线排开,如同一堵墙,荡着桨儿,向他们划来。

  一百五十艘战船,萨摩藩的水军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岛津忠朗作为岛津家的主要人物,加上有之前拦截使团的经验,由他来指挥萨摩水军,来同明军船队决战。

  他的坐船是一艘巨型的安宅船,长十五丈,宽三丈,可比明军炮船还是小了一半,岛津家在船板上包裹了一层铁皮,借鉴了战国大名九鬼嘉隆的铁甲船,据说刀枪不入。

  铁甲船类似于朝鲜的龟船,漏出水面的部分全都被铁皮包裹,所以重心很高,不利于在大海上远航,岛津氏的这艘船,只是围了船板,并没有封顶,所以重心低一些,能够开出鹿儿岛湾,进入大海。

  这艘船叫虎之丸,岛津忠朗穿着华丽的铠甲,端坐在甲板上,因为没有桅杆,所以明军船队发现他们之后,萨摩军才发现明军船队。

  “大将の明軍が軍艦を発見!”一名背后插着岛津家丸之十字纹旗子的武士,向端坐的岛津忠朗禀报。

  听见发现了明国的船队,看来幕府给的消息并没有错,岛津忠朗脸色严肃起来,将手中扇子一挥,便指挥道:“準備迎敌!”

  萨摩水军的各艘战船上,头戴斗笠的铁炮轻足,立刻涌到了船边。

  日本的铁炮也就是火绳枪,十分精炼,这时因为中国战乱,大批唐宋时代的工匠远渡日本,不仅仅是给日本带来了中国的锻打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唐宋时代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唐朝的陌刀、明光甲,宋朝的步人甲、横刀、神臂弓都是极为精良的器械,很少听到有质量问题,而到了元朝蒙古人将匠人编入匠籍,世代为匠,降低了匠人的积极性,到了明代,也没学个好,因为宋制断代百年,只能学元朝的制度,继续将匠人编入匠籍,造成匠人完全没有积极性,质量问题频发,这是唐宋时代很少出现的情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