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襄虽然是军阀,可是为了能在大同站稳脚跟,他对大同府的百姓还是比较维护,姜家也是将大同一地当做老巢来经营。
这厮一来大同,就让清廷官员强征粮草,早就惹怒了众怒,因而大同的士卒下手极狠,宁完我几乎是被踹进内堂。
为满人效力三十多年,平时都是作威作福,几时受过这种待遇,宁完我被一顿打骂,内心早就受不了这种折磨,想要得到解脱。
这时他往上一看,正好看到了姜襄,立时就挣扎着向前,双膝跪倒,喘着粗气,急促的哀求道:“姜军门,罪人愿降,罪人愿降!姜军门放罪人一条生路,罪人愿意为军门招抚山西,助军门一臂之力!”
两侧站着的清官见此不禁面面相赫,他们想来,宁完我乃山西巡抚,摄政王信任之人,怎么也得为大清尽忠吧!就算不求死,也该闭目不言,摆出不合作的态度,可不想这厮一见姜襄,腿就软了,居然直接乞命投降。
一些人立时后悔起来,暗道宁完我能做到巡抚,还是有些道行的,他们纷纷后悔方才姜襄出来时,没有像宁完我一样果决,立刻跪地乞命。
姜襄看着宁完我,心中快意,他受了清廷十年的鸟气,现在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出来,一时间,他不禁哈哈大笑,“宁抚台这么想助本帅一臂之力,那本帅就借你人头一用,以示本帅反清救民之决心,如何?”
宁完我听了脸色顿时一阵煞白。
姜襄早有打下太原的计策,让宁完我去招降,反而会让太原提起警惕,对他来说,死的宁完我,比活的更有用。
说完,他又扫视堂内两侧,“这里有一个算一个,明日全部拉到城外祭旗,以振军心!”
两侧的清廷官员,没想姜襄居然这么狠,要把他们全部杀掉,身子顿时抖的跟筛糠一样。
明共治四年九月初,清顺治十年,就在明朝内部,楚王彦与鲁王以海、国姓成功于宁波海外商谈之际,清大同总兵官姜襄于大同镇割辫反清。
是日,近万大同士卒,列阵于城南,姜襄筑高台,寸碟清巡抚宁完我,杀大同官员十余人,八旗俘虏二百余众,誓师反清。
行刑之时,有多达万余军民围观,无不拍手称快,大同全城割辫,复汉家衣冠。
第1144章 轻取太原
姜襄想将大同的满清官员一锅端掉,可最终还是走了耿燉,根据探子从乡野打探的消息,那厮已经往东面的宣府逃去。
为了防止大同起事的消息扩散开来,让他的反清起事失去突然性,姜襄只是在大同城杀掉宁完我等人,举行了简单的祭旗誓师的仪式,便留兄姜琳镇守大同,开仓放粮,招募义军,又让弟将有光,集合镇虏卫、阳和卫之兵,向东攻击宣化,而他则率领大同、朔州两地的兵马,迅速南下,抢在消息传到太原之前,诈取太原城,然后在向天下宣布反正的消息。
九月十日,姜襄领两万人马从嗍州,逆着灰河,出阳方至宁武关。
姜襄让吴二牛领三百旗丁为前驱,两万人马随后,诈称姜襄奉宁巡抚之命,调两万人马南下河南,支援清军在南阳作战。
宁武关是大同与太原之间,十分重要的一道关隘,清廷为了防备姜襄,在此驻兵五千,不过姜襄杀了宁完我,得了他的印信,过关手续齐全,守将不疑有它,直接开关,被姜襄兵不刃血拿下了宁武关。
此后,姜襄为了加快速度,过城不入,两万人马一路上绕过原平、忻县、阳曲,直到太原城下,最多是拿着伪造的巡抚公文,让沿途的州县提供伙食,而沿途州县都以为是大同官兵,奉命南下,没有一点怀疑。
太原城已有千余年的建城史,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称,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
山西省的北面是长城,西面是黄河和吕梁山,东面是太行山脉,南面是中条山和黄河,只要占据晋中太原城,山西之地唾手可得。
九月天,山西迎来了一场秋雨,细细密密的雨水带着一丝寒意,将官道两旁的山林和村庄都笼罩在一层冷雾中,远远看去朦朦胧胧的一片,就像披了一层纱帐一样,很有冷秋的感觉。
这时在阳曲通往太原的官道上,一支两万余人的大军,在略微有点泥泞的道路上列队而行,每个士卒都带着斗笠,披着蓑衣,他们不顾脚上的草鞋粘满了黄色的稀泥,不顾带着寒意的秋雨,在军官的催促下,正向太原城的方向疾进。
姜襄穿着蓑衣,骑在战马上,同众将立在道路一旁,目视着士卒绵绵不绝的从官道上走过,他不时出声,鼓励士卒冒雨而行。
多尔衮这次为了捅南明一刀,清军主力进攻南阳,山西的人马也被抽调了一些,剩下的人马又要负责运送粮草,导致了山西兵力十分空虚,各府的兵力都只剩下千余人,太原虽然多一些,可是也只有四千人左右。
这次起事,对于姜襄而言可以说是天赐良机,直到现在,他都没有遇上一点困难,可以说一路顺风顺水。
当然这主要是他抓了宁完我,拿到了巡抚印信的关系。
经过数天的急行军,姜襄一路畅行无阻,终于到了太原城北二十余里,今日傍晚就能进抵太原城。
山西的地形比较封闭,有点像蜀地,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他只要拿下太原城,在派兵把守太行八径等险要之地,就能迫使整个山西跟着他起兵抗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