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奉楚亲王之令,率堂堂之师,伐暴救民,三晋豪杰,当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共襄义举。”
“今大同太原以降,襄檄示天下,忘三晋之民,勿忘中原之故主,豪杰共起,先复河东,再扫燕云,逐北虏于塞外,伸大义于天下。”
“今义旗一举,凡河东之地,有披发左祍,执兵仗抗王师者,襄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望官民深思,谨记告诫,则襄之幸,天下之幸。”
随着檄文的传播,姜襄反正占据太原的消息,立时传遍了三晋大地,一时间天下震动,河东之民,闻风而起。
这时天地会对山西的数年渗透,效果也体现出来,山西反清势力,瞬间已成燎原之势。
晋西北有豪杰万练乘,闻檄而动袭取偏关,姜襄即以练为偏关道,宁武、保德相继为练所占。
原明朝副将刘迁,亦纠集乡里亲壮,诈称总兵官,袭取雁门、代州、繁峙、五台,拥兵数万。
晋东南,汾、潞、泽、辽等地豪杰并起,整个山西在极短的时间之内,除了极少州县还在观望之外,河东之地,以被大同官兵和义军占据九成之地。
逃到汾州的清廷山西按察使蔡应贵,立足未稳,便继续向河南奔逃,途中他给多尔衮写下奏折,说明山西情况,言,“叛者不只是大同、太原,河东八府,叛者四十余城,反贼姜襄诈称拥兵四十万!”
蔡应桂的奏折,被急速送到北京,已经从宣府得到姜襄叛变的多尔衮,还是被奏折惊得吐血晕厥。
第1147章 顺治要表演
九月时节,正是收获之际,事实证明,中原大地,只要没有天灾,地方安定,就算官府不作为,甚至苛捐杂税多一点,地方的百姓还是能够生存。
河北之地,经过几年的恢复,加上今岁年景不错,黄灿灿的麦子,铺满了河北平原。
虽说满清的赋税很高,可是只要麦子长出来,清廷总得给百姓留一些,毕竟明年麦子还要人种,总不会把他们都饿死。
这两年来,因为清廷战事减少,河北的负担有所减轻,不少人从赤贫,恢复了一些元气,有了点结余,商业逐渐兴起。
北京城虽然不像曾经那么繁华,可是也不算太差,毕竟几万旗人和家眷住在城中,再加上朝中的汉族大臣,北京聚集了大清六成以上的财富,商业自然也还繁荣。
这时北京的街道像往常一样,人流熙熙攘攘,城中的百姓并不知道大清正在发生一场惊变。
与城中百姓的平平常常相比,紫禁城内却因为这场惊变,一下混乱起来。
满清的摄政亲王代善于今岁病亡之后,清廷的朝政再次回到了多尔衮的手中,可是昨日山西惊变,全境沦陷的消息传来,多尔衮却吐血晕厥。
入关十年,多尔衮又喜欢揽权,年过半百的人,加上为了生孩子,甚是劳累,身体已然不如当初了。
如果加上病入膏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掉的豫王多铎,掌握满清权利的顶层人物,一下全部不能理事,这使得清廷内部,立时惊慌失措起来。
多尔衮原本是想趁着南明内乱,狠狠的捅王彦一刀,削弱南明的实力,牵制王彦平定内乱,可是不想山西却忽然叛变,反而从背后捅了他一刀。
现在大清主力都集中在前线,特别是十多万清军集中在河南,山西一失,这十多万人立刻腹背受敌。
姜襄这一刀可算捅在了多尔衮的腰眼上,要了他的老命,他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如果不能迅速灭了姜襄,整个北方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大清只能退出中原。
现在多尔衮只能让大军停止攻明,回师平叛,可是王彦那个贱人会让他平安退军吗?
清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境,情急之下,摄政王多尔衮呕血一升,晕死在勤正殿中。
这对于陷入困局的满清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多尔衮陷入晕厥,这对满清朝廷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对于布木布泰和已经十五岁的顺治,却是一次机会。
北京的宫殿曾经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不过近两年清廷财政好转,多尔衮眼看着顺治快到亲政的年龄,他压着不让顺治亲政,不想让他参与政务,便在生活上给了他一定的优待,挤出了一点银子,让工部对宫殿进行修缮,想将布木布泰和顺治圈养在宫中。
满清入关之后,权利的中心,一直在摄政王府邸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手中,相反皇帝居住的禁宫还有处理政务的三大殿却冷清了近十年时间。
今日乾清门前却热闹起来,十多个穿着黑色马蹄袖官袍,胸前背后补着禽兽,挂着朝珠,戴着碗帽的清廷大员,鱼贯而入,到了太和殿。
时过境迁,入关时的孺子,已经成为十五岁的小青年,逐渐开始对权利充满了可望。
顺治对于他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可以说打心里厌恶,他不喜欢多尔衮把持朝政,更怨恨多尔衮和他母后乱搞男女关系,非要给他当爹的无耻行径。
顺治六岁入关,同多尔衮这一辈人不一样,他除了学习满人东西外,从小便接触了汉文化,比多尔衮这一辈人要知道羞耻。
多尔衮和他母后搞在一起,经常夜宿内宫,给皇太极戴了那么大一顶帽子,身为人子,他怎么能忍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