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唯一进展迅速的是晋南战场,孔有德率领三万人,由河南怀庆府北上,于九月底破天井关,十月七日在晋城击败义军首领魏世骏,夺取城池,屠晋城,数万军民遇难。
为了震慑山西百姓,防止百姓跟随姜襄反清,或是暗中帮助义军,南北两路清军,采取了一样的策略,就是靠屠杀来震慑汉民。
多尔衮想用杀戮,来使得汉民屈服、害怕,就像刚入关时一样,将有胆子的全部杀掉,剩下的便好统治了。
十月十日,孔有德在晋城屠杀三日之后,大军马不停蹄的北上,魏世骏主动放弃开平,北上壶关与姜襄部将高鼎汇合,而清军并没有放过高平,入城的清军再次屠城。
此后孔有德继续北上,从南面威胁壶关,高鼎不得不放弃壶关,退入潞安府,孔有德与进攻壶关的瓦克达会师之后,六万清军将潞安团团围住。
晋南方向,因为多尔衮直接从河南调来清军精锐,而反清义军方面,真正的精兵也就是高鼎的五千大同兵,剩下都是蜂拥而起的义军,所以在力量对比上要弱于清军许多,但是清军在南线的步伐,也暂时止于潞安。
清军的屠杀,引起了义军的抱团,高鼎、魏世勋聚集十万义民于潞安,将六万清军暂时挡在了南面。
三个战场,可以说清军都处于攻势,其中晋南的清军优势最为明显,不过这样的局面,显然不能让多尔衮心安,清军的进展还是太慢。
眼看都到了十月底,山西叛军依然没有露出明显的败向,清廷上下便都焦躁起来。
自从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便一直坐镇北京,这与王彦当初一屁股坐在南京不敢挪窝一样,都是担心一旦离开政治中心,京师会发生变化。
这一次,多尔衮也管不了那么多,在尼堪攻入宣大,北京西北方向的威胁解除之后,便不顾身体的不适,带病赶到真定,遥控指挥中路清军,猛攻娘子关,尽快突入山西,光复太原。
南面的明军,就如一柄中天悬剑,多尔衮必须在剑落下之前,不计较伤亡的解决山西叛乱,否则大清的江山便要终结。
九月,在尼堪撤离汉城后,紧紧半个月,明军和朝鲜军就攻入汉城,杀了清廷扶立的朝鲜王,宣布复国,并且逐渐恢复对朝鲜八道的控制。
多尔衮可以预见,只要朝鲜理清国内的事情,明朝必然联合朝鲜攻入辽东,威胁辽阳。
清军在南明的探子也送来奏报,从扬州到淮安的运河上,全都是运送物资的大船和调动的士卒。
如果清军不快速扑灭山西的叛乱,一旦明朝准备妥当,多尔衮已经为王彦想好了三条进攻路线。
一路是大军从淮安出发,攻下徐州之后,收取山东,一路出南阳,收取河洛,一路从朝鲜攻盛京。
这三路,本身就难以应对,如果再加上姜襄在后策应,大清必败无疑。
多尔衮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着急,可是就算他急得尿学也无济于事,因为紧凭大清的力量,再短时间内绝对不可能平定山西。
多尔衮现在只能一边使出浑身解数来平叛,一边祈祷范文程能说动豪格能拉他老叔一把。
第1163章 重开丝路的金国
多尔衮无力在短时间内平地山西,他只能希望豪格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能答应他的请求,借兵助他平定叛乱。
如果金军能从西面进攻山西,姜襄的叛军将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而起现在姜襄的主力都在与他作战,豪格忽然介入战事,便可以杀叛军一个错手不及,突入山西腹地。
九月底,范文程得了多尔衮的嘱咐之后,领着一百多人,从北京南下,他们一路狂奔,沿途换马不换人,范大人的大腿内侧都磨出了水炮,只用十天时间就到了潼关。
范文程心急如焚,可是金国这边却并不着急,潼关守将唐通慢悠悠的向长安通报,过了半月,范文程才被放入关中。
十月十一日,在潼关通往长安的官道上,一支队伍慢慢前行,正是范文程一行。
山西发生变故的事情,金国也收到消息,引起了金国上下震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可以说就是金国上下,此时的心情。
金国与清不同,皇帝豪格没有多尔衮那样的权威,满人的势力也不够强大,金国更加像是豪格、吴三桂、孟乔芳、韩朝宣、孙可望这些势力组合在一起搭伙过日子。
现在的金国就像经营好关中之地,先恢复自身的实力,可是外部的局势,却让他们不能省心。
年中时,多尔衮联系金国,让金军出汉中与清军夹击湖广,金国上下就没有同意。
金国这两年来,折腾太狠,之前攒下的家底,早就耗光了,豪格自然没有同意多尔衮的邀请。
其实,豪格在丢了四川之后,已经想明白,天下局势发展到现在,最好就是三国休战,割据百年,大家各过各的,先喘口气再说。
他这么想,主要是他看到了金国很难有一统天下的希望,既然不能一统天下,还折腾什么?他自然退而求其次,不想再打,谋求割据一方。
宋、金、西夏共存百余年,现今局势与之相似,豪格难免会生出这种想法。
只是他这么想,清却不这么想,多尔衮那厮却野心不死,总想搞点大事出来,连累金国也不得消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