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闻褾先骂了一通,然后才给豪格行礼道:“陛下,臣以为这事得清国自己扛,我大金不能插手!”
豪格也不想插手,可是从他得到情报来看,这次满清估计是抗不过去,他不出手,明军至少要将多尔衮赶回关外,那大金也就危险了。
金国权力不集中,豪格基本快被架空,这点从勤政殿里几位宰相一屁股坐着,便可以看出来。这待遇在明朝只有严嵩等几个首辅才有,剩下的都得站着。
豪格手指在龙椅上敲了几下,看向孟乔芳道:“孟卿,你怎么看?”
孟桥芳见豪格点名,他只能起身行礼回道:“陛下,如果援救清国,那大金在青海与明军对持的大军就要撤回,另外联合哈萨克汗国夹击叶尔羌的计划也要推迟。还有朝廷扩大铜川矿山,于宁夏卫开垦棉田,在固原增开官窑的计划,都会受到影响。”
明军在青海南部筑了两座城池,像钉子一样插在青海,金军利用骑兵优势,已经围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想要将明军逼出青海,但目前还未实现。
现在金国的兵力大概只有十六万左右,其中汉中五万不能动,河西走廊两万人也无法抽调,剩下的九万人中,潼关函谷要各放一万,北面长城一线,也要放一万,长安也要万把人守卫,这就一共去了十一万人。
救援满清,至少也得去个四五万人,那在青海对持的人马,肯定就得撤回来,至于攻打叶尔羌,就更加不要提了。
打仗除了军队之外,还要数倍于军队的民夫来运送粮草物资,而关中因为崇祯年间的战乱人口凋敝,若是征发大量民夫,必定影响金国的生产和商业。
豪格听了皱了下眉头,同时心中也有些不高兴。
从战略上讲,金国这次必然要站在清一边,如果金国见死不救,清被南明灭了之后,下一个必然就是金国。
豪格虽然也是恨极了多尔衮这个惹事精,但是他从理智出发,觉得还是应该拉他一把,不过几位相国和他们背后的汉族士绅,似乎都只顾各自家族或者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参与这场战争。
“孟卿的意思是也不赞成出兵吗?”豪格沉声说道。
孟乔芳是首辅,又是大金的郡王,他不同意的话,就算豪格坚持,金国也不可能出兵。
孟乔芳却摇了摇头,“陛下,臣说这些,并非反对出兵,而是让陛下和几位相国知道,出兵会对我大金造成了什么样损失!清国想要我大金出兵,就得拿等价的东西来换!”
豪格闻语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确实不能像上次一样,被几句空话一忽悠,就傻乎乎的出兵四川。这次多尔衮想要金国出兵帮助平叛,他就必须要大放血!
这时韩朝宣也开口说道:“唇亡齿寒,所以臣也赞成出兵,可是这件事情毕竟是清国自己惹出来,我们出兵必须要有好的条件。臣以为,约制我大金国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地,二就是人口。地的话,可以将河套地区拿来,人口我们可以趁着战事从山西迁徒一些过来。”
汉族士绅对于土地永远充满着欲望,要了土地,还需要人口,特别是矿山、作坊、棉田这都需要很多劳动力,另外开发河西走廊,经营西域都要迁徒人口过去。
豪格听了点点头,问道:“几位卿家还有什么条件要提?”
第1165章 金国出兵
范文程在金国争取援兵时,多尔衮也在进行诸多努力。
他这个“睿王”可不是白叫的,像他这样狡诈的人,不可能只在一棵树上吊死,必然为自己想好一两条退路。
这时清廷能用上的兵力已经用上,可是蒙古人却还没有使出全力。
满人起自关外,知道北方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弱,只要能舞得动刀,拉得开弓,那都是战士。
蒙古人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这点也正是北方民族能与中原王朝相抗的原因。
明朝人口四五千万,养兵不到五十万,可北方民族人口可能就百万左右,经济文化都比不上明朝,确能轻轻松松拉出十多万人马出来,这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渔猎的巨大区别。
虽然在朵儿滚的要求下,蒙古诸部已经凑了一支两万人的大军南下,接受尼堪的指挥,但是多尔滚觉得,将蒙古十四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抽调,至少还能凑出一直四五万的大军。
多尔滚想继续抽调蒙古人,其实还存在另一个盘算,就是让蒙古人冲在平叛的第一线,这样平定了叛乱,自然万事大吉,可要是没能平定叛乱,大清在明军的反攻下被迫退回关外,那满清与蒙古的联合,必然就此告破,臣服于清的蒙古诸部,肯定不会再理会没落的大清。
可要是这场战事,蒙古人死得多些,伤了元气,那大清即便是退到关外,也还是能保持对蒙古人的压制,至少是保持皇太极时的态势,防止蒙古诸部反叛。
多尔衮盘算打得叮当响,可惜蒙古人也有蒙古人的底线,他们拼凑的两万人马南下之后,在宣大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在攻城拔寨中死伤甚众,这让蒙古人不得不谨慎起来。
大清能平定姜襄守住北方,那还是满蒙一家,要是守不住被赶出来,那今后会怎么样就不确定了,蒙古人不可能投上全部的筹码和部落的未来。
多尔衮派往蒙古继续催兵的使者,并没能给多尔衮带来蒙古人马,包括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土谢图亲王巴都尔在内,几乎所有的蒙古部落,都不愿意陪着多尔衮孤掷一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