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看了他一眼,目光又投向校场,用只有戴之藩能听见的声音回道,“是谁再问,高一功、李过还是刘顺?”
“是高一功,我前些天刚收到他的私信,刘顺私下也和我隐晦的说过此事!”戴之藩说完,又问道:“阁老对此事怎么看?还有殿下是什么想法,阁老可曾清楚?”
两人心照不宣,都没提到底什么事,可是大家心里却都明白。
听见高一功的名字,王夫之一点也不意外,其他势力对此事,到还并不迫切,甚至许多人想维持眼下的状态。
眼下他们和王彦一起来治理大明的江山,瓜分大明的利益,王彦只能算是个大管家,可要是做了那件事,王彦就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们再想胡作非为,就是挖王彦的墙角,破坏王彦的江山,而且王彦成为至尊之后,要怎么处理他们这些威胁,他们也并不知道,那为什么要冒风险抚个主人上来?
这些年来,心学思想的传播,让不少人的心思都活络起来。
前两年黄宗羲就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之后又有士子唐甄直言,“自周秦以来,凡帝王皆贼也。”
官绅对于是否改变眼下的格局,思想上并不统一,一些人或许支持,可反对的人和没有想清楚的人,估计更多。
顺系是彻底得罪了朱家,使得他们迫切的想改天换地。
特别是高一功镇压唐、鲁出了大力气,所以见王彦将要光复北京,就开始替王彦着急起来。楚王想啥呢?一点动静都没有,是不是该做什么呢?
王夫之稍微沉默,半晌后说道,“殿下怕是没有此种想法!”
此事不管以何种借口,都是犯上作乱,留不下好名声,站不住道义。
之前在河南,王夫之推动给有功将士赏赐田产,其实就是在为王彦铺路,首先给予将士们好处,进一步拉拢军队。
让大族和商贾以粮换地,同样也是在买通士绅,获取他们的支持,只要军队和官绅都没意见,那事情就是水到渠成,损害一点百姓的利益,特别还是刚归顺的北方百姓,并不是太严重的事情。
王夫之想用好处和利益,来打消军队和官绅对王家的顾虑,觉得王家上位之后,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支持王家,来做那件不光彩的事情。
只是王夫之没有想到,他这么做却引起了王彦的反感,这也就说明,王彦暂时还没有想那么深。
不过,王夫之相信,以王彦的头脑,他很快就会反应过来了。
戴之藩听了王夫之的话,微微皱了下眉头,“殿下若是不想,那该怎么办?”
“这种事情,自然不能殿下主动提!”王夫之轻轻挥了挥手,小声结束话题,“时间还早,明章也不用太操心,等北京拿下,殿下威望如日中天之时,我们再议不迟。”
第1210章 联军渡河
鸭绿江河口,一侧是满清控制的关外地区,一侧是朝鲜的义州。
此时的义州已经成为明军和朝鲜军的军港,数百艘战船停泊在水湾中,尤其四艘体型较大的福船格外显眼。
在港口附近,分布着五千多顶大帐,军营占地十余里,旌旗如云,士卒林立,十分壮观。
去岁尼堪带着一万清兵撤出朝鲜之后,伪朝鲜王朝没了清兵的支持,很快就被明朝联军夺下了汉城。
朝鲜王李淏将流亡济州的朝鲜王庭迁回汉城,处死了清廷册封的伪朝鲜王,以及大批投靠清廷的朝鲜大臣。
李淏对他们恨之入骨,而朝鲜人报复起朝鲜人,当真比中原王朝对付汉奸起来,还要凶狠一些。
这些人不仅是行刑前受到百般折磨,死法也都是活剐、拨皮等酷刑。
朝鲜王庭迁回汉城之后,朝鲜王从新控制八道,从共治元年打到共治五年的朝鲜战役终于结束。
近五年的战乱,本就不富裕的朝鲜,彻底被打烂,人口损失两百多万,而且还欠下明朝巨额的银钱,怕是要好些年才能缓过劲来。
在重新控制八道之后,朝鲜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不过因为明朝的要求,加上明朝对朝鲜军队渗透太厉害,所以朝鲜还是继续配合明朝,准备出兵关外。
此时在义州附近就驻扎了三万联军,其中明军一万人,朝鲜军两万,主帅是谢迁,副帅是朝鲜兵曹判书林庆业,夏完淳担任监军。
值得一说的是,谢迁是鲁王一系的人,不过并没有参与鲁王的叛乱,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王彦在平定鲁王之后,考虑到他在朝鲜多年,并没有撤换他,反而给他的妻子,补了个诰命,有赐了百亩良田。
这时谢迁与夏完淳站在码头上,看见船上送来的军粮和物资被士卒搬下来,夏完淳淡淡笑道:“侯爷,这最后一批物资运来,我们该行动了!”
谢迁点点头,“好,本镇现在就通知全军,准备渡江!”
夏完淳是王彦派来的监军,兼驻朝大臣,谢迁虽是都督,可是考虑夏完淳的背景,几乎是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大军驻扎于此,已有数月时间,对岸清军防守十分薄弱,但大军一直未动,等的就是朝廷将军粮送来。
没奈何,朝鲜实在太穷,而关外廖无人烟,大军无法获得补给,军队没有军粮,根本不能深入,所以虽然楚王一再催促出兵,他们还是只能等粮食和火药送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