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件事情安排之后,城内的事务处理的差不多,王彦便又开始忙于安排关内外的事务。
随着清的灭亡,大明北疆的局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蒙古诸部处于混乱的状态,明朝这边的战略,需要应对局势改变来做出变化。
很快,王彦便下令,朝鲜军退回朝鲜,谢迁领一万人马暂时驻扎于沈阳,招抚野人女真和西海女真等关外民族,防止他们占据沈阳,夏完淳被招来北京,向王彦汇报关外事宜。
兵部侍郎张煌言,被派往山西,对大同镇和山西义军进行改编,计划编为两镇,赐番号武毅左镇、武毅右镇。
礼部侍郎顾炎武前往蒙古诸部,处理明朝与各部的关系,并告知科尔沁,尽快将福临等人交出。
处理完这些,王彦便开始准备,携带着大批缴获的银钱和物资,准备班师回朝了。
南京城中,在经历一系列庆祝和狂欢之后,南京朝廷逐渐安静下来。
这种安静,随着王彦将要回京,便显得更加明显,所有人似乎都一下不愿出声了。
南京朝廷现在头疼的很,大明的祖制,异姓大臣一般不封王,但是这个祖制已经打破,明朝不仅封了异姓王,还封了不止一个,马上就要更多,不只是封了郡王,还封了一字王。
楚王王彦、黎平郡王何腾蛟,这都是国难以来为朝廷立下大功劳的,特别是王彦,他已是威震天下,功劳前所未有,威望如日中天,足以留名青史,一字王当之无愧。
南京朝廷为难的地方在于,一字王已经是极品,而楚王这次光复神京,灭了满清,这样天大的功劳是明摆着,他们根本没法子拟定奖赏。
这样的大功,按着前代,就该把江山拱手相让了。
楚王马上就要德胜还朝,几位内阁大臣,已经急得额头冒汗。
这事儿,楚王又没有表态,几人不好明说,可是不明说,又没法子摆在台面上来商谈。
这样一来,几位阁臣各怀心思,事情便一直没有进展,眼看着王彦将到山东,堵胤锡终于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楚王要是敢登泰山,堵某便与他势不两立!”
第1220章 顺系要拥立
文渊阁内,几位大学士,听了堵胤锡的话,都沉默下来。
内阁七学士,除了王夫之作为随军大学士跟着王彦出征,顾元镜在巡视山东河南之外,剩下五位都在南京。
这些日子以来,南京城内十分热闹,一会儿庆祝中原大胜,收复洛阳,一会儿庆祝收复神京,争论是否还都,可是随着楚王将要回京,这些事情都压了下来。
眼下的南京,乃至天下,都只关心一件事,楚王回京后会怎么样?
这时五人都冷脸坐在堂上两侧,角落里的香炉里,提神的青烟寥寥上升,楠木桌上的茶水、糕点都没有人动。
这里面严起恒、陈邦彦是楚派,苏观生、张肯堂还有堵胤锡则是败了的唐鲁官员。
这种事情,当事人王彦没有表露出意愿来,一直是以良相的身份自居,所以严起恒、陈邦彦也不能替代王彦声明态度。
这毕竟是谋反,他们心中抵触不说,要说出来了,王彦却没那个意思,他们也不好收场。
至于,苏观生、堵胤锡不是王彦的心腹,不知道王彦要做什么,在南京城这种气氛的压抑下,听风就是雨,妄加猜测也不可避免。
堵胤锡说了一句,见几人都没说话,他目光落到陈邦彦身上,盯着他说道:“陈学士,我都挑明了,你们也就别藏着掖着了。说吧,是不是已经策划好改朝换代呢?”
陈邦彦跟随王彦时间很早,还做了王彦几年的幕僚,是楚派文官中领头人物之一,堵胤锡觉得他一定知道什么事情,并且参与了策划。
堵胤锡这么说,等于就将事情挑到了台面上。
历史上大将得胜还朝,立刻就改朝换代,还有没得胜走半道,也黄袍加身的,这样的事情并不少。何况王彦现在立下的功绩,已经赏无可赏了。
堵胤锡得到了许多消息,加上眼下的局势,所以他才这么急着挑明,要问清楚。
这件事情,陈邦彦还真不清楚,他虽然与严起恒等几位楚派大臣私下谈过,但是楚派内部分歧也很大,王彦又没给明确的暗示,他是真的也不清楚,没听过楚王要登泰山。
陈邦彦对堵胤锡咄咄逼人的口气,不太高兴,他皱了下眉头,正要说话,一旁的张肯堂,却挪了下屁股,讪笑道:“堵学士不要这么大的火气,我觉得以殿下的功绩,就算是要做什么,我也是支持的。”
他说完,也看了陈邦彦和严起恒一眼,似乎是告诉他们,他是站在楚王一边的。
自从王彦击败鲁王,又放了他一马之后,张肯堂就彻底站在王彦一边了。
王彦原本是准备将他贬到地方去,后来发现楚派有可能架空他,背着他做了许多事情,所以才将张肯堂留在内阁,以便他的意见与楚派利益不符合时,内阁有人支持自己。
堵胤锡见张肯堂给两人使眼色,心中立刻断定,陈邦彦等人果然在密谋,不然张肯堂也不会这么急着站队,他顿时就怒了,站起身来,气结道,“果然如此,你们终究还是要谋反!”
如果陈邦彦等人没有计划,张肯堂不该站队,一旁的苏观生,脸色也沉了下来,有些痛心疾首,脑中不禁回想,曾经那个王彦,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这条不归路,将要遗臭万年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