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七到十年的时间内,王彦已经灭了金国。
受心学和孟子学说影响的新一代士人,开始逐渐掌握话语权。
人的思想,并不那么容易改变,王彦执政五年,年长的士人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人都是越活越保守,这点可以和年长的人聊天,就能发现,年轻人是很难改变老一辈人的观点的。
接受新思想的主要是年轻的士人,七到十年时间,足够他们慢慢掌握话语权,到时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将会受到孟子思想的挑战。
心学内心求圣,重视自身,有主见的士人,也不会被原来的祖制和条款限制,王彦只需要解决,皇帝的命令和宰相的命令,到底听谁的,或者说,什么时候听皇帝的,什么时候听宰相的,将这个问题解决,那么他就算是个亚圣了。
他本以为时间还算充足,可以进退自如,却不想,他不急,下面的人却急了。
在他看来,此时谋逆,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就算要篡位,大可在经营几年,灭了金国再说,现在篡只能为他留下隐患,逼他大开杀戒。
不过下面的人这么急,说明他们心中不安,这就逼得王彦不得不想个办法,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
在平定唐鲁的过程中,顺系出了大力,正是这种大力,让他们心中越发不安,急着改朝换代。
他们比王彦还要害怕被明朝清算,所以他们是这次想让王彦称帝的主力,可以说明朝存在一天,他们就寝食难安一天。
要平息这次风波,就必须要让顺系心安,也要让王彦的亲信,觉得明朝没有机会清算他们。
王彦这一路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放下《资治通鉴》,王彦不禁手肘撑在书桌上,揉了揉脑袋。
从通州上船,王彦就在船舱内拿着《资治通鉴》来翻看,里面的内容他早就倒背如流,但是还是又读了一遍,而他也终有所获,觉得还是得借鉴曹孟德的方案。
这时他正闭目养神,舱室外的侍卫却忽然说道:“殿下,到山东临清了。”
第1224章 王家的布局
临清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以前十分富裕,据说《金瓶梅》中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山东临清。
这次明朝光复神京和几乎被满清占领的全部失地,取得空前的胜利,向普天之下昭告大明一雪前耻,官府与民间可以说是普天同庆。
这些年明朝攒了些家底,官府对于山东等地的赈济还算比较得力。
山东百姓在心中,将大明和满清一比较,立刻就唤起了山东之地百姓对大明的一些感情。
明军一路从北京沿着运河南下,所过之处,州县官员都来出迎,百姓更是在运河两旁,挥手欢呼,场面之盛大,几乎从通州开始,沿岸就没断过人,以至于大军行军速度相当缓慢,一日不过二三十里。
此时在运河上,数百条兵船缓慢而行,船上旗帜翻飞,两侧和甲板上都站满了士卒,他们一个个在欢呼声中,不禁将胸膛挺起,腰杆站的笔直,一种很少有过的荣誉之感油然而生。
在运河两岸,数以万计的大军,列队而行,绵延十余里,军威无比壮盛。
王彦听说到了临清,不禁出了船舱,站在甲板上,果然又看见无数百姓拥到运河边上,迎接大军过境。
忽然远处一大片百姓,开始齐声呼喊,“楚王万岁!楚王万岁!”等各种赞美感激的话语。
那声音一浪接着一浪,铺垫盖地的传来,引得行进的大军,不禁纷纷扭头望去。
王彦听见了皱起眉头,从通州上船开始,一路南下经过天津卫、静海、沧州、南皮一直到临清,汇集的百姓越来越多,制造的声势,越来越大,现在已经直接叫“万岁”了。
只是这叫声未免太齐了一些,以王彦的老道,只要仔细一听,就知道这显然是经过演练的。
面对这样的场景,要不是王彦心里有数,可能没走到山东,心就已经飘飘然,觉得他真是民心所向了。
“这么大的阵仗,他们下了不少功夫啊!”如今谋反之事,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没什么不好提的,王彦叹了口气,无奈地笑道。
“确实是这样,前面几站因为比较匆忙,所以声势要小一些,但是因为大军走的慢,后面准备就充份多了。”站在王彦身后的余太初,又指了指河边,“殿下,那边喊的最响的应该是忠贞镇的士卒,他们喊完这一站,就会立刻南下到东昌府,接着制造声势。”
王彦心中哭笑不得,为了能够让他称帝,高一功他们还是动了脑筋的。
王彦顺着余太初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躲在人群之后,大概有数千平民打扮的士卒,放声喊着,那声音中气十足,怎么也不像是普通百姓。
“前面的百姓呢?”王彦看了会儿,忽然指着运河边上秘密麻麻的人群,问道。
徐太初看了王彦一眼,低头轻声说道:“大多都是当地官府组织,只要过来的人,就发两个馍!”
王彦一时说不出话来,半晌才呢喃道,“都是假的啊!”
虽说他心理有数,但听到这些欢呼声和聚集过来的百姓都是假的,他还是有些失落,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排斥这一幕,他也希望自己真的被百姓如此拥戴。
想想也是,明朝在北方并没有什么人心,现在仗刚打完,生活还没着落,他们最多觉得明朝还不错,哪里会突然就这么热情起来,王彦就是在南方,怕是也很难有这个待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