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巡查才走到一半,便听到了明军从吴堡渡河的消息,让他大吃一惊,急急忙忙的返回延安城。
延安城,绥延巡抚衙门,董宗圣忧心忡忡地站在地图前,为明军渡过黄河、王永强和高友才反叛而深感担忧。
金军主力正在潼关、蒲津一线与明军对持,那里有金国花费重金营造的防御工事,明军很难突破,但明军从陕北杀过来,金军就没什么准备了。
这时,有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抚台,赵军门来了。”
董宗圣点点头,“请他进来吧!”
赵良栋也得到了消息,疾步走进董宗圣的书房,急声问道:“绥德出事,抚台上报朝廷了么?”
“这么大的事情,本抚已经派快马上报长安,这点军门不需要担心。”
赵良栋听了,放心了一些,也走到地图前,“如此就好,只希望朝廷的反应能快一些。”
董宗圣却摇了摇头,“关中现在一团乱麻,虞相的救市改革刚刚开始实行,明军又兵压潼关一线,朝廷恐怕一时间无法支援。”
赵良栋闻语心里一惊,有些慌道:“这可怎么办?如果不快速将明军赶回西岸,一旦明军站稳脚跟,或者渡河的人马太多,那关中的防御体系就完蛋了。”
董宗圣皱了下眉头,“明国的财力和兵力远胜我朝,我朝能与之相抗,是靠着黄河天险和雄关大山才将明军挡在关中之外,对于地利有很大的倚仗。现在明军从吴堡渡河,如果任由他们不断的将人马送到绥德,然后南下攻击关中,朝廷将很难阻挡。”
说着董宗圣扭头看向赵良栋,“这样等下去不行,我们多等一天,过河的明军就多一些。这样下去,陕北的局势就会逆转,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吴堡,阻止明军继续渡河。”
如果不尽快夺回吴堡,任由明军继续渡河,任由明军不停的将军粮运到西岸,那进入陕北的明军就会越来越强,最终在陕北彻底站稳脚跟,到金军无法将他们赶回河东的地步。
所以必须要尽快夺回吴堡,趁着进入陕北的明军还不多,切断他们与河东的联系,将他们消灭在绥德。
赵良栋也是这个想法,也明白董宗圣的意思,他负手在地图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下,一咬牙道:“既然我是绥延提督,那么夺回吴堡,阻止明军继续渡河的任务,就非我莫属!”
“好,城中一万二千人马,你带走一万,留二千给我即可。”董宗圣当即说道,“等朝廷援兵一到,我会立刻带兵前来接应。”
赵良栋点点头,但随即却道:“王永强那厮背叛大金,我如去攻吴堡,那厮极有可能南攻延安,抚台两千人马能守住延安么?”
董圣学摆摆手,“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担心你。明军这次行动显然蓄谋已久,从关中危机,到策反王永强,可以说一环接着一环,他们既然已经过河,肯定有所准备,甚至设下埋伏。你能进则进,不能进,就等朝廷援兵过来,切不可大意轻敌。至于延安你不用担心,我会立刻召集屯军守城。”
延安府有屯户过万,屯兵打野战不行,守城应该勉强顶用。
“既然如此,那我立刻调兵出发!”赵良栋听了,随即抱拳,“抚台放心,我会小心谨慎。”
第1334章 渡口大战(上)
延安的金军反应非常迅速,在得到明军过河,王永强反叛的消息之后,就一面快马派往长安报信,一面立场出兵去堵吴堡这个缺口。
此时明朝一统天下的大势,就像是汹涌滔天的海潮,而金国为了阻挡明朝,则在明金边境上构筑了一条万里长堤,来阻挡海潮冲入关中。
明军在吴堡渡河,就等于长提打开了一个小口子,潮水破堤而出。
金军如果不将这个口子堵住,那整个长堤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滚滚大势便将冲入关中。
绥延巡抚和提督的决定,可以说十分明智,赵良栋离开了巡抚衙门,立刻快马前往军营,仅仅一个时辰后,前锋两千人便出了延安城,先一步前往靠近绥德州的延川县而去。
赵良栋率领八千士卒,每人背着一卷毛毯,二十斤的粮食和一些肉干、咸菜,便紧紧随前锋之后,杀往吴堡县。
他们只带了不到二十天的口粮,二十天后金军主力应该就会赶到五堡,如果没有,那他就只能退回延安就食了。
在赵良栋走了之后,董宗圣立刻下令屯军入城防守,然后又给在河套屯田的金将孙思克写信,希望他南下攻击榆林,与赵良栋南北夹击明军。
从吴堡渡河的明军有一万人,不过因为水流湍急,渡口窄小,所以运送的很慢,每天大概只有两千人被渡到吴堡,五天时间才被渡完。
此时按理来说,明军因该趁着金国尚未反应过来,迅速南下拿下重镇延安,不过因为渡口运送物资缓慢,粮草和后勤根不上,明军便不可能离开吴堡这个据点太远作战,否则连饭都吃不上。
李来亨这一万人的主要目标,还是在陕北站稳脚跟,急需物资,为后续部队过河打好基础。
董宗圣正是基于对渡口的一个大致了解,知道现在渡河的明军有限,他才敢让延安的金军前来争夺吴堡。
如果渡口几天能渡过几万明军和军队所需要的物资过河,明军也不用和金军在潼关对持,直接把主力拉到吴堡来,金军也就不用北上,在延安等着挨打就行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