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整个后宫一片混乱,咸福宫也不例外,内侍和宫女乱做一团。
一个不到三十的贵妇,护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身边跟着几个宫女,躲在寝宫内瑟瑟发抖,忽然门一下被士卒推开,那文官领着几名士卒进来。
男孩是豪格第九子,汉名赵鼎安,他见来人立时挣开妇人,跑向那文官,嘴里喊着:“舅舅,舅舅。”
贵妇也惊呼一声,“哥哥不是随着父亲在大散关么,怎么回到了长安,难道……”
文官是韩朝宣长子,叫韩国栋,他将赵鼎安抱起,然后急声说道:“何腾蛟和郝摇旗攻打大散关甚急,我奉父相之命回长安催粮,遇见了从长安西逃的队伍,知道了现在的情况,所以快马赶来长安。”
说着,他看了看空旷的宫殿,心里有些唏嘘,不过现在不是感伤的时候,明军随时会杀到长安,他对韩贵妃道:“娘娘,现在不是多说的时候,我们必须赶快离开长安,迟了就来不急了。”
……
五月初三,王彦领着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这里是关中的核心,十多年间,做过李自成的都城,又做过金国的都城,城池甚为高大巍峨。
明军中一众顺系将领,时隔多年,还记得当初仓皇撤离的凄惨景象,如今他们又杀了回来,只是身份已经变了。
望着长安城,众将士不禁都一阵感叹,拿下长安,动荡不安的时代,便结束了吧。
李过骑马在军前,远远打量了长安城一会儿,然后拔马回来,到王彦身前行礼道:“监国,让大军立刻进攻么?”
王彦眺望长安城,这时城中忽然一道浓烟升起,紧接着长安的城门却忽然大开。
“不用打,城门开了!”王彦见此骑在马上笑道。
李过闻语,扭头看去,果然见长安东城缓缓打开,数十名官员列队出来,站在城门两边,一名金军将领奔出,没带兵器,一直到前军被拦下,不多时,被带到王彦身前拜下,“小人奉孔相公之命,前来献降,恭请大明监国殿下入城。”
王彦微微一笑,颇为自得,“孔闻褾人呢?”
那将领低头痛声道:“孔相公在家中自缢了……”
王彦闻语不禁一愣,心里有些不快,这他娘的算什么,他这是想临危一死报金国,还能博个好名声不成?那孤王算什么呢?
第1402章 收拾人心
临潼一战的影响十分巨大,因为金国主力的溃散,致使长安无兵可守,金国太子齐正额在济尔哈朗第三子勒度,以及一些满蒙贵族的簇拥下西逃至乾州,准备竖起大旗抗明。
如果豪格有个三长两短,这些人便打算效法故唐,拥太子登基,然后找西域借兵,对抗明军。
受命留守长安的大学士孔闻褾,未能肩负起在长安组织防御的责任,而是选择了自杀来逃避亡国现实。
在这次危机之下,金国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被派了出去,留下的孔闻褾,反而最缺能力,主管的也是礼部这样的嘴炮部门,他面对明军扑向长安,心灰意冷,只想博个好名声,选择一死了之。
长安城内的金国官员逃走大半,剩下的一部分感到金国已然没有前途,直接向王彦投降,使得时隔十五年后,长安城得以兵不刃血的光复。
不过虽然拿下长安,但是明军依然面临许多问题,除了要向西追击金军之外,关中各地流民与金国溃军结合在一起,也将成为明朝的巨大隐患。
崇祯年间流寇能够做大,除了天灾人祸等原因外,明朝的边军加入流寇,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五月初三,金国工部尚书,领着百官在长安东城外举印投降。
王彦先派大军入城,控制街道、官衙和宫殿后,黄昏时分,骑马进入城内。
城门两侧,是摘了官帽,跪在地上的金国官员,王彦打马慢行,享受着进入长安城的荣耀。
不过进城之后,没有欢迎王师的欢呼,也没有张灯结彩的欢迎,更没有箪食壶浆,场面却比较冷清,入目的只有两个字“萧条”。
这一次明金大战,对长安影响巨大,城内户口锐减,街市空了一半,可以说是百业萧条。
王彦穿着金甲,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打马在街道上慢行,街道两侧每隔五尺,就有一名士卒持矛背对着街道站立,街道旁屋宅上也有明军士卒监视着,保卫王彦的安全。
整个街道上,除了明军十卒和倒在地上的车辆,散落的枯枝落叶外,没有一个人影。
这固然是为了安全考虑,禁止人员上街,也是因为确实没有什么人,而且即便有人,也多半不会跑来欢迎。
明朝丧失关中已经有十五年,年轻一点的人对于明朝完全没有映像,不认为自己是明人,而老一点对于明朝都是不好的记忆,这种情况下,明军进入长安,百姓对明军不会有什么鱼水情,有的只有憎恨和恐惧。
明军进入长安后,对于长安城内的百姓,也不信任,采取严加防范的态度,双方的隔阂便更深。
看到这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王彦不禁紧皱眉头,他骑在马上左右看了看,发现沿街的屋宅和店铺,都门窗紧闭,偶有打开一丝缝隙观察的,一看见他靠近,便也立刻“啪”的一声,猛然合上。
“唉,看来孤王并不受欢迎啊!”王彦见周围情景和紧张的气氛,不禁感叹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