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风而降这种事情,明朝有,大清朝也有,这次王彦复赣的战役之中,从九江到赣南,几乎就没打过仗,沿途的清廷官员几乎全部投降。
多尔衮不禁坐直了身子,认真道:“詹卿说的有理,这些心怀二志的官员,对于大清的统治,危害实在太大,所以本王要控制思想,查抄禁书,但他们大多隐藏的太深,根本无法发现。陈名夏这样被受重用之人,既然也想要恢复明朝衣冠,着实让本王后背一凉。”
满清以小临大,心中其实极其自卑,特别害怕手下之人背叛,多尔衮也不例外。
詹霸继续跪着道:“摄政王,奴才刚才一番思索,忽然想出一条策略,或许可以为摄政王分忧,分便出那些心怀二志之人。”
多尔衮闻语,来了兴趣,“什么计策,快说来听听!”
“回禀摄政王,眼下不是有大臣上书反对文字狱吗?奴才以为,摄政王大可下一道旨意,让朝臣就大清入关三年来,所施行的策略,经营地方的成效和朝廷的国策进行点评,给予朝廷意见。那些心怀异心之人,必然趁机抨击朝政,攻击大清国策。这时摄政王只需要将他们一一记下,然后便可一网成擒也!”
多尔衮听完,眼前一亮,对詹霸大肆赞赏。
次日,清廷颁发谕旨,“大清皇父摄政王谕旨,今朝廷推行文字狱,朝野反响颇大,诸多臣公以为不可。常言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今晓谕满朝臣公,就文字狱,及大清入关三载,各项政策之得失,畅所欲言,以便朝廷更改。”
谕旨一发顿时激起千层之浪,詹霸携带十万两白银,在北京运作将近两载,也拉拢了一些文臣,他回到府中,立马派人去通告那些暗中投明的大臣,不要参与其中。
另一边,陈名夏见了谕旨,心里却十分高兴,暗赞多尔衮圣明,他以为是他的谏言起了作用,于是干劲更加充足。
第二天,多尔衮又收到了几十本折子,内容比较温和,大都是提提意见,可事情发展到几天之后,态势开始改变,一些人果然开始抨击朝廷的策略,多尔衮见此,心中一阵冷笑,继续引而不发。
这时大臣们却越写越奔放,越骂越激烈,他们仿佛回到了明朝之时,从最初温和的建议,到抨击朝政,最后到将清廷的国策批的体无完肤,说得一无是处。
第402章 陈名夏案
满清的大臣以为遇见了不世出的圣主,这种广开言路,敢于面对自身失误的明主,历史上可不多见,大臣纷纷称赞多尔衮有太宗之遗风。
主子有这样的气度,大臣们自然争先恐后的想做魏征,一个个绞尽脑汁,指出满清朝廷的弊端,对满清国策指手画脚。
多尔衮面对每日呈上来的折子,简直快要气死,这些奴才实在是没有将他放在眼里,抨击从最初的文字狱,到剃发易服,最后终于到了圈地,投充,逃人三法。
满清靠的是军事野蛮征服,建立起来的恐怖王朝,他的根基就是八旗制度,而八旗其实就是一群强盗,必须要用利益联系起来。
清军入关,八旗自然需要分得红利,圈地、投充由此而生,满洲贵族在河北跑马圈地,侵占百姓资产,投充又使良民为奴。
满人不事生产,圈地夺取大量土地,如《安东县志》记载,“尽行圈丈讫,并无剩余,纳税民不到原额百分之二。”也就是说,整个县,百分之九十八的土地都被满洲贵族强占。
这些土地,自然需要找人耕种,于是投充之法开始推行,这里又得说说满清的无耻,说是自愿投充,但事实却是除了逃税的地主带地投充之外,百姓多被强迫,谁也不愿意从良民,变成世代与人为奴。
就生产关系而言,满清强迫百姓为奴的方式,与汉族内天盛行的佃户制度相比,显然是历史的倒退。
满人将汉人当做奴隶,责罚极严,强迫汉人从事繁重的劳作,满清自己的文献《清史稿》记载,康熙年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居然活活将人逼迫到自尽,那清初的情况,就更加残酷了。
顺治三年,几月之间,逃人以达数万,这就严重影响了满洲贵族旗下土地的生产,追捕逃人的逃人法遂即孕育而生。
此三法对与汉族而言,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满洲贵族而言,却是他们压迫奴役汉人的保障。
多尔衮作为满洲贵族的扛把子,自身也是最大的受益人之一,满清的根基在八旗,而八旗又必须用利益拴在一起,所以他绝对不能容忍,汉官对三法的抨击。
此时在那些奏本之中,清廷已经被批的一无是处,入关以来,就没做过一件好事。
这些上书的大臣,到也不是真的对清廷有二心,他们其实只是响应多尔衮的号召,给清廷提意见,想让清朝按着他们的思想,施行全面汉化,效仿北魏孝文帝,融入中原。
多尔衮看着这些奏折,却没觉得他们忠心大清,反而觉得这些大臣全部心怀顾明,他没有立马发作,他要看看朝中到底有多少这样蛇鼠两端的人。
腊月里,整个清廷一片嘈杂,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绵延数日的大雪,使整个北京城变得安静,但也没有压下文臣们的火热之气。
北京被清廷占据了三年,城内的百姓大多已经适应了新的朝廷,时近年关之时,一些富裕的人家,特别是满洲贵族们,家里开始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贴门符,画年画,贵妇们也穿起了新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