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沉吟一下道:“朝廷下一步国策,乃谋求光复南都,划江而治。如果朝中没有江南人,实在不像话,也不利于朝廷争取江南民心。我赞同二位的意见,从地方上挑选一批官员,尽量多吸取一些江南和北地的官员入朝。”
左懋第点点头,补充道:“除此之外,科举之时,对于清廷占据之地的士子,也该给予照顾。”
科举考试,虽说是公平取士,但实际上很多事都很难一碗水端平,小的说,各省的名额不一样,大的说,还有南榜北榜,现在朝中以广南人为主,科举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人对望一眼,点头认可,苏观生又问道:“国公对于湖广、江西的情况,要比我们熟悉的多,我和左阁部准备建议陛下,从楚赣之地抽调精干官员入朝,以便朝廷加强对楚赣的控制,国公有什么建议?”
王彦进入官场还不到四年,他虽然成为了朝廷重臣,但他手下的文臣却大多资历尚浅,缺少威望,王彦虽然有心栽培,但贸然提拔肯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几千年来,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都是做官,论才华,都是从科举中杀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你要升官,要让人心服口服就必须让人看到能力。
怎么看一个官员的能力,自然就是看他的资历,都干过什么事,治理过什么地方,这就资历,就是官场上公认的规则。
当然也有破格提拔的例子,但这仅限于特例,你不能将属下一众官员全部破格提拔,那就会坏了规矩,让人寒心。
王彦一派缺少的就是资历,缺少的就是时间,这也是他属下的文官,大多只是四品以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能位列三品的原因。
这种情况,实际上使得王彦在朝廷上缺少助力,许多事情只能和左懋第、苏观生联合,他也有意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王彦沉思片刻后,说道:“山阴严起恒、吴江吴晋锡,此二人皆崇祯年进士,在楚地担任过知州、推官,为官精干,联络张献忠与蕲黄四十八寨,盖此二人之功也。此二人即是江表人士,在楚地又有威望,可招入朝中,委任侍郎之职,则一举两得也。”
第430章 荷夷挑衅
严起恒、吴晋锡在湖南时投靠王彦,都是进士出身,之前又在地方做过多年的地方官,是王彦一派中,比较有资历的官员。
王彦原本将他二人留在湖南,以便他对楚地施加影响,但堵胤锡经营湖南的理念与王彦相同,两人之间又没有矛盾,严起恒、吴晋锡留在湖南,难免就起不上什么作用。
现在王彦与左懋第、苏观生商议之后,便借机将两人调入朝廷,一个安插在户部做左侍郎,一个安插在礼部做右侍郎,就大大加强了他对朝廷的掌控。
户部由苏观生掌管,而王彦与他的关系一向还算和谐,只是在对待桂藩的态度上出现了分歧,但两人不管怎么说,也算是政治上的盟友。
那王彦准备将严起恒安插在户部,就显得有些不厚道了,但这其实也没有办法。
广州市舶司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但却控制在王彦手中,赋税先走两广总督的帐,然后才报道户部。
市舶司这样富得流油,日进斗金的地方,自然让人垂涎,朝中一些大臣,对于王彦掌控市舶司已经不满,传出来许多流言蜚语。
王彦的兵饷,钱粮,主要就是靠市舶司,但朝廷肯定是要收回市舶司的权利,使户部直辖,可王彦又不愿被人卡主钱脖子,最后就只好与苏观生达成妥协,市舶司直接归户部管理,但苏观生给王彦的人让出一个户部左侍郎的位子出来。
处理这件事情之后,王彦在广州没待上几日,又因为荷兰人的船只,在南海拦截商船,收取关税,并驶入琼州附近挑衅,而不得不先前往澳门,再走去琼州。
荷兰人要求,垄断大明对外的贸易,气得隆武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而王彦也十分恼怒,决定去瞧一瞧这嚣张跋扈的荷兰人。
虽然王彦对于西夷的了解并不多,而且他只与葡萄牙人有所接触,对于荷兰基本不太了解,但他对于荷兰人的猖狂,实在感到费解,他实在想不出来,这群手下败将,哪里来的自信,居然想要强迫大明只与其贸易。
荷兰人的无礼,已经将隆武朝廷彻底激怒,王彦也连忙补了补大明与西夷交手的历史。
明朝第一次与西夷交手,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对手并非荷兰人,而是王彦现在的盟友葡萄牙人。
当时葡萄牙人的船队驶入珠江口,被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率水师击败,不服气的葡萄牙人,第二年又杀了过来,与大明水师在西草湾展开海战,结果任然是大明水师全胜,自此葡萄牙人只好放下武器,老老实实的与大明进行贸易。
此后荷兰人崛起,经历多年战争,迫使西班牙承认其独立,并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荷兰人在马六甲,击败葡西联军之后,逐渐控制南洋航道,并开始对大明沿海进行骚扰。
在天启二年,荷兰乘着汛期,明军撤防,占据了澎湖,并开始修筑要塞,澎湖要塞完工后,又从巴达维亚又派去了一批援军,荷兰人总兵力已经达到十五艘战舰和一千二百余名士兵。
这样规模的部队在欧洲殖民史上已经不算小了,西班牙人征服印加,也差不多就这点人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