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没有那个势力是靠农民来得天下的,必须要有士这个阶层来为你出谋划策,有绅这个阶层来为你稳定地方。
中国出身最寒微的两个皇帝,老流氓刘邦,在前朝也是基层公务员,有萧何、张良、陈平这样的文人辅佐,本朝太祖出身还不及刘邦,最后能定鼎天下,那也是因为元代文人地位底下,大批士人在野,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等大批文人加入其中,才能脱颖而出。
本朝还有现成的反面例子,李自成的大顺为什么站不住脚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成,由农民军向正统王朝的转化,占据北京之后,依然推行助饷之策,把地方上的士绅都得罪了个干净。
“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种口号能煽动愚民,但真能不纳粮么?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一头是前期助饷得罪了士绅,一头是百姓发现还是得纳粮,所以整个北方一下糜烂。
古代中国皇权不下县,士绅一体,力量强大。
虽说明末大多数士绅重利轻义,存在各种问题,但王彦每破一城,降清的自然要杀,但对于大多数士绅却要进行安抚、拉拢,因为地方上需要他们来管理。
几千颗人头滚滚落地,漳州近万百姓围观,无不拍手称快,另一头,佟养甲被李元胤用铁钉定住四肢,然后树立在营中作为箭靶,以万箭穿心的军中私刑,折磨了一夜,身中百箭,最后一箭贯喉而亡。
漳州城破,兵马或俘或降,王彦留下谋士陈邦彦善后,将福建军务委托给郑成功,便启程回朝。
第484章 捷报入京
广南之地虽不及江南的好风光,但景色却有另一番韵味,带着咸味的海风吹拂着广南,一艘艘海船航行在海面上,使得这片本就历来富饶的土地,更加富裕安定起来。
这两年来,王彦、苏观生治粵,强力推动工商和贸易发展,使的广京城中富裕之人极多,资产十万两以上的大户不在少数,月入二三两的殷实之家更是一抓一大把。
这些人富起来之后,又大大推动了广京的繁荣,再加上朝廷将行在设于此地,就更加助力了广京的发展。
街市上,人流穿梭不断,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西夷、南洋的器物也不少见,各种闻所未闻的瓜果,绫罗绸缎,处处皆是繁荣的景象。
“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看见这么一副副场景,多少人会生出此种错觉,将这广京当做故都南京呢?
不过,宋人能将杭州当汴州,那是人家有淮河、长江天堑,据有荆襄、汉中、巴蜀,与金人交手几十年,有偏安的本钱,而此时的大明,还在生死存亡之间,一场大的失败,就能让现在的局势立刻溃烂,所以把“广京当南京”的思想还是十分危险。
此时与街市上的热闹繁华,无忧无虑相比,隆武朝廷内部却紧张的多,张献忠的使者到来,陈说唇亡齿寒之理,请大明发兵救援。
使者是大西户部尚书王志贤,所说的话语,几乎就是严起恒奉王彦之命出使大西时,说张献忠出川的那套说词,只是身份对调过来。
隆武朝廷从王志贤口中得知了,张献忠已经放弃了成都,杀出重围,十多万军民暂时突围至川东南的西充县,情况万分危机。
成都落入清军之手,这对于大明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年弘光朝廷建立之时,李自成为满清所败,朝中就有大臣建言“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虏未及谋我者,闯在耳。闯灭,非江南谁事?”但是当时的朝廷在马士英、史可法的主持之下,奉行连虏平寇之策,朝臣大都拍手称快,目光极其短视。
昔日,张献忠与李自成同为大明的心腹之患,现在的情况几乎又是甲申局势的重演,只是这次献贼大败,隆武朝廷却几乎没有拍手称快的大臣,全都忧心忡忡起来。
观隆武朝廷建立之后,总结弘光失败的教训,在国策上立刻做出改变,将联虏平寇,改为联寇抗清,直接来了个大转弯,也正是这个大转弯,使得丧失全部野战精锐的大明,能够拥有两路入楚的顺军,获得近二十万久战精锐,使得明军在楚地获得局部优势,从而一举遏制继续恶化的局势。
张献忠要不要救,大明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救肯定是要救,但朝廷没钱啊!
眼下张献忠的使者,还在驿馆等候,时常催促,使得隆武君臣也焦急起来。
此时隆武朝廷是国贫民富,其实如果时间充足,朝廷的国库也会随着商业的发展充盈起来,只是对朝廷而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王彦东征将国库消耗一空,好不容易,随着江西光复,景德镇落到大明手中,大量的上等瓷器,从江西上船逆流进入湖南,走已经疏浚了的灵渠进入桂地,然后顺珠江而下来到广京,为朝廷增加了一大税源。
这刚攒点银子,准被开始将皇帝的行在修一修,六部官员办公的场所,大理寺,督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等等官暑都建起来,也好装装门面,不然堂堂大明朝廷,广京城内个别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的府邸,也比朝廷体面,朝廷总归是没有威严。
现在川蜀一变,张献忠救援,不发兵看着四川沦丧,那清兵今后攻打大明的途径就多了,大明在战略上将完全处于被动,所以朝廷必须发兵,那国库里的钱就更加不够用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