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这海寇如此猖獗,东南之地,人心思旧者不再少数,若海寇常出入长江,总督经营江南,为朝廷提供的钱粮赋税都会受到影响,必须设法剿灭。”
洪承畴点了点,这海上的复明势力,一直是他的心头之患,只是水师是清兵的弱点,确实无力剿灭海寇,但洪承畴却是个善于发现机会的人,“海寇屯兵崇明,舟山必然空虚,本督以传令浙江巡抚张学圣,让他寻找时机攻打舟山,使海寇失去根基,本督再大力整顿江防,训练水师,不出五载必然荡平海寇。”
“谋取舟山,这是釜底抽薪,上屋抽梯之计。”郎廷佐听了,不禁有些佩服起洪承畴了,“总督这个破局之策,当真是好!”
洪承畴却没他那么乐观,“此计成不成,还得看浙江水师有没有能力攻取舟山。”
洪承畴为了保持清军对长江和江南的控制,可谓数招并出,一是抓紧造炮,修建炮台,训练水师,增强清军实力,二是献计议和,为清军争取时间,三是暗中筹划偷袭舟山,削弱明军实力,真是用心良苦。
几人正说着,这时一员清将,却急急忙忙的跑上城来,他站上城头一阵观望,瞧见洪承畴立刻跑到身前,跪下禀报道:“大人,金固山急报,洞庭水师东下了。”
第607章 战长江,满清水师
清廷在长江以南的水师,勉强能够拿的上台面的,大概分为三部,无一例外的都是满人统领,汉军旗的人副之。
这三部分,若是按着强弱来分,浙江台州的海防水师最强,毕竟人家是在海里搏命,不是池塘的小虾可比,而且对面就是浙东复明势力的扛把子舟山鲁监国,没两把刷子,早就被舟山明军打掉了。
次之就是满清太湖水师,这支人马原来是与吴日生、陈子龙在太湖上争雄,是攻破太湖水寨的主力,所以有一定战力。
其统领为满洲镶黄旗梅勒额真萨哈尔察氏·喀喀木,副统领为梁化凤,有大船两百艘小船三百,战兵一万多人。
最后的就是设于镇江的江防水师,这支人马原本是刘良佐、刘泽清得部明军水军收编过来,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但是自从这支人马击败郑鸿逵后,便没打过仗,人马不停被当作陆师抽调,最后便只剩下了一副空架子,连五千人的定额,也被吃得只剩两千多老弱病残。
这支人马的统领,依然是满洲镶黄旗的甲喇章京真瓜尔佳氏·巴山,副统领是汉旗人管效忠。
八月间,鲁监国进入长江,在金山寺遥祭孝陵后,江南大震,这等于是复明势力在宣告,迟早会回来,而且有能力回来,极大的振奋了江南复明志士的人心。
清廷一方对此,极为警惕,洪承畴已经察觉到了江南一带汹涌的暗流。
为了防备海寇再次鼓噪人心,同时也要保证漕运不被切断,江南的两大水师,太湖水师和江防水师都被放在了镇江。
自从大运河开通后,北方,尤其是京师的粮食多是要依靠南方地区的产粮,利用大运河运送北上,一旦大运河被截断,北方只怕会陷入粮慌。
虽说北方经过十多年的战乱,人口减少近半,清廷也在着力恢复北方生产,但是这些年来北方天灾频发,加上八旗跑马圈地,北方依然十分纷乱。
近期山东一带便因为天灾,清廷没有赈济,又闹起了榆园军,可见北方还是需要江南输血。
洪承畴在江南备战,也需要清廷把兵器、铠甲、绿营、八旗调过江来。
洪承畴抓紧备战,明军封锁长江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实行,几乎是洞庭水师顺江东下之时,长江口的浙系明军,借着风势,再次杨帆出发。
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情的重要手段,原来主要是为了防备北方游牧,长城一线发生敌情,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消息从边疆传入帝国京师。
之前是江西和湖广的明军,在前线修建烽火台,防备清兵突然入寇,现在是洪承畴在沿江设烽火台,他或许只是想早一点知道明军水师的动向,但从这一点小变化,也可以看出来,明清双方的态势已经慢慢逆转。
在一众清官站在江宁城头,看见点点一线的烽火时,镇江城外的江面上,已经炮火连天。
鲁监国的水师战船,拥有大船五百艘,小船百近百,兵员两万。
清廷在镇江城中驻兵六千,城外水寨,有大小战船六百多艘,兵员万二。
黑夜中,双方不敢组织大规模的大战,清军水军窝在水寨中不敢出来,鲁监国一方派出仅有的两艘用于海战的一号福船,每船载二十八门重炮,炮击镇江城。
明军大小战船,并非每艘都按着水师的规制来装备火炮,事实是明军除了一小部分船只装备了大炮之外,大部分都是兵船。
清军一方也是如此,毕竟全部按照规矩来,清军也没有那么多火炮。
这两艘一号福船,就是鲁监国的镇军之宝,船弦对着镇江城,红衣大炮怒吼,打的镇江城头心惊胆颤。
炮击持续了半个时辰后,明军乘着夜色突进到上游的瓜州渡,停泊下来。
镇江水营,清江防水师与太湖水师合营,有旗兵一千二百人,剩下一万一千多绿营兵。
洪承畴给两大水师的任务,便是挡住海寇接近金陵,但昨夜海寇却已经突过镇江,到了上游的瓜州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