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辉心中暗想,多铎之所这么不把他当人,确实也是因为他虽然做到总督,但手下绿营都是从各地调来,不是他的直属人马,他兵少,所以多铎想捏就捏,不怕他有脾气。
李犹龙看了看他又接着小声说道:“军门,听说肃王那边已经废除了剃发令,并新编了六万汉八旗,汉人地位大大提高了。”
这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就算是汉奸也是如此,自然也希望自身的地位越来越高,多尔衮急着以汉制汉,也就是因为汉人内心开使不稳了,清廷中枢对于地方的掌控开始减弱。
马光辉听了,微微思考起来。
就在这时,远处两山合抱之处,忽然冒出一面战旗,裹着臃肿战袄的义军士卒跨在几十匹劣马上奔驰而来,蹄声渐急,泥水飞溅。这队人马并不多,只有十多人,阵形松松垮垮,但细看,所有的骑士都不时警惕地张望四周。
他们看看两边山势,并未过多停留,便继续向前疾驰探路。
等这队骑兵走后,马光辉从大石后面露出头来,沉声说道:“探路的哨骑已经过去,乱匪的主力定然随后就到。传本帅之令,全军做好准备!”
身后的部将齐声应下,转眼间便钻回各个设伏的山头。
约莫半个时辰过去,果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两山之间涌进无数人马,步骑混杂在一起,阵形更是松散不堪。丁维昌只带一千人,不到两月队伍扩大了十倍,军队的素质可想而知。
大军之中,一长须高大之老将,极为威猛,按刀跨骑,停在道路旁,督促这士卒快行,他一双眼睛不时打量四周,他知道属下多是乌合之众,所以他必须要格外谨慎。
此时前头的已经快要通过大苍岭,后面的队伍还在鱼贯而入,不过一切正常,不见丝毫异动,他心中不禁有些庆幸,选择了这条两府之间的小道行军,避开了府城的清军主力。
可惜他不知道,他在打量四周时,山腰的大石后面,也有人在打量他。
马光辉看这浩浩荡荡,拿着各种兵器,穿着各色衣甲,赶着驴车骡马的乱匪进入了包围圈,马光辉面色一冷,立刻拔刀大喝一声,“杀!”
两边山腰上,顿时“轰隆”一声号炮,两边埋伏的清兵,瞬时站起身来,万箭齐发!
第683章 谢迁困局
从去岁年底,谢迁利用清军缺粮的契机,自号高苑候,讨夷大将军,一口气打下了盐城、兴化、泰州、建湖等地,夺取了大批粮食和器械,实力暴涨。
不过这种情况,在洪承畴打通漕运后,事态便开始改变。
江南源源不断的军粮运入两淮,多铎有兵有粮后,便利用骑兵优势,逐渐将谢迁的活动范围控制在了扬州东部和淮安府南部地区,义军逐渐失去了迂回机动的空间,被迫从原来的流动作战,转为逐城争夺的硬战。
清军的粮食解决,谢迁的粮食却出了问题,被他裹挟的百姓,也被他精简到二十万,可是粮食依然紧缺。
谢迁本来就是靠着劫掠维持人马,地方上都被他破坏,现在虽然还占着几个县城,有些存粮,但可以想想,如不下力气恢复,这些地方春种夏收肯定完了,过不了多久,必然发生饥荒,他若是不能突破多铎的封锁,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从去岁十二月开始,清兵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开始组织河南、山东、江南三省会剿,两淮的数支流民武装,先后被清兵扑灭。
洪承畴建议多铎先易后难,防止流民向其它地区流窜,裹挟更多的百姓,越滚越大,在将谢迁限制在固定区域后,便先调集大批粮食,将流民安置下来,避免四处起火的局面。
洪承畴有多年的剿匪经验,有他出谋划策,两淮的数十万流民先后被遣返安置,暂时解决了两淮的危机。
在解决了几股流民武装后,多铎的大军便向谢迁压来,谢迁的日子便难过起来,他先后派遣几支人马,跳到外围发展,但无一例外,都逐一被清兵剿灭。
此时留给谢迁的路已经不多,第一是突破淮河,杀回山东,第二是越过大运河,向西靠拢金声桓或者衡阳藩,第三是投靠鲁王,改变作战方式,就在这古邗国之地扎根下来。
前两条都因为多铎手中的三万骑兵,而使得谢迁不敢离开丘陵地带,最后只得选择第三条,投靠鲁王,死守经营现在的地盘。
今岁二月,为了加强和鲁王的联系,谢迁将人马分成三部,命大将丁可泽率领五万人马守住泰县、兴化防备多铎从扬州东进,命白莲会首裴守政等人领五万人守卫淮安府境内的盐城、建湖阻止清兵南下,并准备屯田、晒盐恢复生产,他自己则率领十万人马屯兵如皋,兵指南通,将地盘与鲁王相连。
如皋东靠盐河,位置正好在扬州府伸入大海的半岛上,虽是死地,但海上是鲁王的地盘,万一战败,他可以选择退入大海。
西面的金声桓和衡阳藩都离他太远,只有鲁王有可能给他帮助,所以他只能投靠鲁王,而为了与明朝旧官绅合流,他有意与内部的白莲教分清界限,将裴守政和圣女支往了淮安一带,以换取鲁王政权的接纳。
其实他不这么做,鲁王也会兴高采烈的接纳他,鲁王地少人寡,实力一直发展不起来,现在能得到这么一支人马,在江北得到几县之地,简直睡觉都要笑醒。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