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军和檀乡军,被吴汉一路追杀,逃到邺城。当贼军企图攻陷邺城之时,才猛然发现,以前那些与他们私通的郡府官员们,现在都成了拼死抵抗他们进城的人。
这两支贼军,遭到以铫期为首的郡军迎头痛击,数次攻城,数次被打退,损兵折将甚巨。无奈之下,五校军和檀乡军只能选择退兵,撤退到邺城东面的漳水一带。
他们刚退缩至漳水,以吴汉为首的汉军主力也杀到了。双方于漳水岸边展开了一场大决战。
这一战,吴汉军联合铫期的魏郡郡军,对贼军展开夹击之势。双方由白天战到入夜,最终贼军被汉军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贼军的战死者、淹死者,不计其数,光是被俘的贼军数量,就有十好几万人。
此战打完,无论是五校军还是檀乡军,皆元气大伤。仅存的少量残部,纷纷向北方逃窜。
至此,魏郡和清河郡的贼军之患,算是告一段落,吴汉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班师回朝。
吴汉率军回京后不久,刘秀开始了第二次的大规模封侯。
刘秀在诏书中写得很清楚,“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最怕的就是贪图享乐,只顾一时之快,而忘了国典法度。诸位将军功业远大,又想将名利代代相传,更应如履薄冰,兢兢业业。”
在诏书的后面,刘秀还非常体贴了加了一句:“有显著功绩者,而未得封赏,未扬名,未封官者,需及时报于大鸿胪,大鸿胪呈报于我,我再分别录用、封赏。”
刘秀大规模的封赏功臣,但凡有显著功绩者,基本都被封了侯,这让许多士大夫心存不满,也看着眼红。
有博士直接向刘秀进谏:“古代之帝王,所封诸侯,封地不足百里。朝廷强大,地方弱小,这才是正确治理国家的方法,而现在,诸侯大至四县,已不合法度,还望陛下三思!”
他说的大至四县,自然就是指邓禹了。邓禹的封地,有四个县,是刘秀所封功臣中,封地最大的一位。
听了这位博士的进谏,刘秀哈哈大笑,不以为然地说道:“古代亡国者,皆因国君昏庸无道,我还从未听说,有因功臣封地过大而灭亡者。”
当时,博士是官名,掌管着书籍文典,通晓史学。通俗点讲,博士阶层,就是一群老学究。
刘秀没有采纳博士的进谏,继续对功臣们进行封侯。他派出谒者,给受封者送去列侯印绶,不过每一位受封者,都有听到谒者传达的刘秀口谕。
“身居高位,而能做到不骄不躁者,哪怕地位再高,也不会有跌落;身家显赫,而做到谨小慎微,谨守法度者,哪怕再显赫的家世,也不会溢出。愿你能敬肃戒慎,把爵位传给你的子孙后代,永为汉家藩属!”
听闻刘秀的这番口谕,但凡受封者,无不感激涕零,跪地叩首谢恩。
刘秀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完全是两个极端。
刘邦称帝后,忌惮功臣,总怀疑有人要造自己的反,对待功臣们,也是再三提防。
而刘秀则恰恰相反,好像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完全不去考虑会不会有人造自己的反,只要我用了你,我就会信任你,只要你有功绩,我一定要封赏你。
这就是刘秀与刘邦为人处世、做事风格的明显不同。刘邦与开国功臣们的关系,是渐疏渐远,而刘秀与开国功臣们的关系,则是始终如一,亲密无间。
就自信方面,以及情商方面,刘秀的确要比刘邦高出许多。他不怕任何人造自己的反,你即便造了我的反,我也有能力灭了你!这就是刘秀的自信。
第五百八十七章 驻足不前
吴汉率军在魏郡和清河郡大获全胜,平定起义军,为刘秀巩固了后方,刘秀也因此进行了第二次的大封侯。
这件事,在当时造成不小的轰动,也让天下人都清楚的看到,刘秀并非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人,对于他麾下的功臣们,刘秀是真的够大方。
此事没过多久,更始旧臣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双双来投。
邓晔和于匡这两人都不简单,都是攻陷长安的功臣之一。
当初刘秀在颍川取得昆阳大捷,天下震动,邓晔和于匡看准时机,带着一百来人,于析县南乡揭竿而起,响应汉军。
只一百来人,根本不够干什么的,但他二人的口才好,竟然劝降了当时的析县县令,从而掌控了析县县兵。
他二人以析县县兵为基础,施行当年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四处掠地,实力也随之越来越强。等他二人的实力足够强盛,兵马也足够多了,便率军兵伐武关。
当时镇守武关的是新莽大臣朱萌,邓晔和于匡一鼓作气,击败朱萌军,朱萌向他二人投降。拿下武关后,两人继续向北推进,进攻新莽大臣宋纲,此战打得十分激烈,双方连续三次交锋,邓晔和于匡连续取得三次大捷,最终成功击杀了宋纲。再后来,两人率军,直奔长安,又一举攻陷长安附近的湖县。
对于突然冒出来的邓晔、于匡二人,新莽朝廷大为震惊,王莽一连任命了九名带着虎字的将军,合称九虎,迎战邓晔和于匡。
只是王莽这个人,既多疑,又小气。
他怕九虎造自己的反,王莽把九虎家人都扣留在京城里。他想让九虎率军上阵拼命,但又不舍得花钱,只给了九虎部众每人千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