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是这样,御史的权利也依旧是很大。
刘秀在中央集权方面,做出两项重大改革,一是设立御史,二是设立尚书台。
尚书并不是刘秀首创,但刘秀绝对是把尚书给发扬光大了,也正是从刘秀开始,尚书的权利越来越大,并逐渐架空三公。尚书台的官员犯了事,其它官员是无权处置的,只能有天子一人能决定如何定罪,尚书台也不对其它任何官员负责,只对天子一人负责。
御史的兰台和尚书的尚书台,两者已然成为刘秀执政的最重要的两大机构,堪称是刘秀的左膀右臂。
刘秀这次到兰台,主要是看各地御史呈交上来的文书。御史的最高官员是兰台令史,一个俸禄只有六百石的小官,现在由刘域担任。
跟着刘秀一同前来的还有尚书令侯霸。侯霸已经是一把年纪了,德行很高,刘秀对侯霸也颇为敬重。
两人到了兰台,这里的书简堆积如山,都是各地的御史传回洛阳的奏疏。兰台的官员,主要就是把各地的奏疏分类,弹劾的分一类,报平安的分一类。
然后再以州、郡、县进行细分,以涉案官员官职的高低来定缓急。
刘秀对于目前汉室朝廷治下臃肿的官场颇有微词。他一边看着奏疏,一边对侯霸说道:“君房,你可知现在全国有多少县?”
侯霸沉吟片刻,说道:“应不下千余县。”
刘秀说道:“兰台统计,全国共有一千六百余县。”
侯霸闻言,心头也是一惊。刘秀苦笑道:“其实,其中有很多县都可以被取消,或可以被合并的,但前朝昏庸懒政,不知多养了多少的官员。”
多养一个官员,每年就是多几百石的俸禄,甚至上千俸禄,多养几万的官员,每年就多损耗几百万石,在刘秀看来,这完全是无用的浪费。
他说道:“需要精简啊!不仅全国的县要精简,各县、各郡、各州府的官员,也都应大幅缩减。”
侯霸向刘秀躬身说道:“微臣记下了。”
刘秀是天子,他说的话,基本就是国策的方向。至于尚书令,不用去执意天子的话,只需去琢磨具体如何去实施就好。刘秀对侯霸含笑说道:“哪些县是多余的,哪些县又是可以被合并的,君房好好斟酌一下,倘若需要资料,可随时到兰台,向刘域借阅。”说着话,他又对刘域道:“侯尚书在兰台的借阅,不得阻拦!”
“微臣遵旨!”侯霸和刘域双双拱手施礼。
第八百一十六章 着手政改
刘秀开创的汉室朝廷,继承的是西汉体系,可西汉体系的官僚系统太过庞大,这给刚刚建立不久的洛阳朝廷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目前刘秀所控制的区域包括幽州、冀州、司隶地区、三辅地区、荆州一部分、豫州一部分、并州一部分,兖州一部分,可以说中原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在刘秀的掌控之中,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目前洛阳的财政收入,支撑不起同时要供养大量的军队以及庞大的官僚体系。
财政的捉襟见肘,让刘秀不得不尽快做出决断,要么砍掉大量的军队,要么砍掉大量的官员。
现在天下未定,战事还在继续,要把大刀砍在军队的头上,这可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刘秀在清凉殿,召来右将军邓禹、左将军贾复、执金吾朱浮、尚书令侯霸、兰台令史刘域、司隶校尉鲍永。
目前刘秀的御史系统还缺一位御史中丞,他首先询问了刘域的意见,问道:“刘令史,你以为有谁来担任御史中丞最为合适?”
听闻这话,邓禹、贾复、朱浮、侯霸、鲍永几人面面相觑,而后一同垂下眼帘。
目前御史体系中,官职最高的就是兰台令史,他们本以为陛下有抬刘域更进一步的意思,但现在来看,陛下似乎没有这个打算。
刘秀没有任命自己做御史中丞的意思,刘域对此倒也没表现出情绪低落。
他是个知足常乐的人,感觉自己现在做兰台令史挺好的,平日里管管奏疏,掌掌印章,既轻松,又不得罪人,真让他去做御史中丞,他还未必敢做呢!
刘域和刘秀是宗亲,两人年纪相仿,但论辈分,刘域比刘秀小一辈,按照宗亲的排辈,他得叫刘秀族父。
他向刘秀欠了欠身,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李由可胜任御史中丞一职。”
李由本是刘域的属下,御使中的一员,在御使当中,李由属愣头青的,也是最让刘域头痛的刺头。
每次收到李由的上疏,刘域都是心惊肉跳的,因为李由弹劾的对象不仅仅是地方官员,也包括王公贵胄。
其中最让刘域印象深刻的是,李由连赵王刘良都敢弹劾。
要知道刘良可是天子的亲叔叔,更是一手把天子带大的人,名为叔侄,实为父子。李由连刘良都敢弹劾,这刘域担惊受怕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
听刘域举荐李由,刘秀想了想,露出恍然之色,他笑道:“我想起来了,对李由我是有些印象的,他以前曾弹劾过赵王,说起来,确是个敢于上疏直谏的御史!”
刘域含笑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能为御史中丞者,就需要像李由这样的人!”
刘秀点点头,看向邓禹、贾复等人,问道:“诸君的意思呢?”
没等旁人说话,鲍永先拱手说道:“陛下,微臣附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