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闻言,禁不住在心里啧了一声,说起来,谢躬的为人着实是不错,只可惜,长了一颗榆木脑袋,一根筋,死忠于刘玄。
他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我即刻派人将王郎的首级送到长安。”
谢躬话锋一转,问道:“武信侯,王郎逃离邯郸的时候,不是带走了全部的金银珠宝吗?不知那些金银珠宝现在何处?”
刘秀早就想到谢躬会问到这个,他想都没想,说道:“王郎是被部下所杀,他的金银珠宝,自然也被他的那些部下们抢夺一空,现在再想追查这些钱财,几乎已没有可能!”
谢躬凝视着刘秀,深深吸了口气,现在王郎已死,部下们也都跑的跑,散的散,死无对证,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武信侯以仁德名扬天下,理应对陛下忠心耿耿才是!”
刘秀笑问道:“谢尚书的这番话,可是在暗指我对陛下不忠?”
谢躬躬了躬身子,说道:“武信侯言重了,下官只是提醒一二而已,毕竟,陛下待武信侯可不薄!”
他的意思是,当初刘縯欲起兵造反,行大逆不道之事,而陛下只杀了刘縯一人,对刘秀,非但没杀,还给他封了侯,可谓是仁至义尽。
刘秀闻言,脸上的表情没什么变化,双手自然而然地背到身后,倘若是站在他的背后,此时便可看到,刘秀的双手都紧紧握成了拳头,手指关节泛白,指甲都嵌入掌心的皮肉里,渗出血丝。
他幽幽说道:“是啊,陛下待我的确‘不薄’,用‘恩重如山’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谢躬说道:“武信侯能明白这一点,下官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告辞!”说着话,他向刘秀深施一礼,转身向外走去。
等谢躬离开,看出刘秀是强压怒火的刘接,冷笑出声,说道:“大司马,这个谢躬,心思歹毒,言语更加恶毒,断不可留!”
刘秀长长吸了口气,心中的火气迅速消散,他对刘接一笑,说道:“广阳王言之有理!”
他一语带过谢躬的事,而后又向刘接拱手,正色说道:“这次多亏有广阳王相助,不仅击杀了王郎,还夺回王郎搜刮的钱财!”
刘接连忙拱手还礼,说道:“我与大司马,现已在同一条船上,不应再分彼此才是!”
刘秀说道:“广阳王之恩情,秀定牢记在心!”
刘接闻言,顿是面露喜色,他向左右看了看,凑到刘秀近前,说道:“现在王郎已死,河北无主,大司马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再进一步?”
刘秀现在只是侯爵爵位,哪里有资格封王?所以只有刘秀坐上了皇位,他的广阳王头衔,才能名正言顺。
第四百七十五章 未雨绸缪
希望刘秀能更进一步的,可不仅仅是刘接,还包括赵王刘林、真定王刘杨,以及刘秀麾下的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马武诸将。
不过在刘秀看来,现在依旧不是最佳的时机,他还得再继续等。
对于这些劝进的言论,刘秀一律严厉对待,强行压了下去。
不日,天子诏书传到了邯郸。
在诏书中,刘玄对于刘秀在河北的作为,大加称赞,简直把刘秀夸得天上有,地上无,对于刘秀所做出的功绩,更是夸赞到没边了。
在诏书的末尾,刘玄册封刘秀为萧王,并让刘秀将河北兵权交于尚书令谢躬,他自己回长安复命。
让明眼人来看刘玄的这份诏书,前面说的那些话,基本都是假的、虚的,没什么实际意义,甚至连给刘秀的封王,也只是走个过场罢了,只封王,没封地,那就是个空头衔嘛!
这份诏书,真正要表达的,就是让刘秀放下兵权回长安。看得出来,刘玄对刘秀在河北的做大,忌惮不已,现在打算收回刘秀手中的兵权,回到长安,任他宰割。
接到刘玄的诏书后,刘秀接受了刘玄的封赏,收下萧王的印绶,至于将自己的兵权交给谢躬,自己要回长安复命,那对不起,他做不到。
刘秀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虽说他在河北平定了王郎之乱,但河北远没有进入太平盛世。
在河北境内,流窜着大批的贼军,包括铜马、尤来、青犊、高湖、重连、五校、富平等等起义军。
别说铜马、尤来那些大型的起义军人数众多,即便是像五校军这种中型起义军,人数都多达二十余万。
整个河北地区,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数百万之众,河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当初刘秀奉命来河北巡抚,平定叛乱是他的工作,平定贼军也同样是他的工作,现在他的工作远未完成,又岂能半途而废,回长安享受太平盛世?
对于刘玄的这封诏书,刘秀是接受封王,但不肯回长安复命,而且他也给出了拒绝回长安的理由。
刘秀不肯回长安,送诏书的使臣也拿他没办法。刘秀的态度,让谢躬更加认定刘秀有不臣之心,对他的提防之意也更重,甚至都透出了敌意。
此时,邯郸的局势很有意思,由原本的王郎一人做主,现在变成了刘秀和谢躬两人做主。
两人倒是很有默契地在邯郸城内划出一条分界线,刘秀掌管邯郸的东半边,谢躬掌管邯郸的西半边。
在两人共同治理邯郸期间,刘秀和谢躬也都没闲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