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官职,那一定是朱鲔更高,毕竟是大司马,可是论爵位,李轶更高,他是堂堂的王公。官职高的,爵位低,而爵位高的,官职低。
加上朱鲔和李轶都不是什么心胸开阔之人,通过这些方面,冯异判断,朱鲔和李轶之间,充其量是表面和睦,实际上定然是矛盾重重。
意识到这一点,冯异给李轶偷偷写了一封书信。
这封书信的内容很长。书信开头,冯异讲了好几个典故,像微子弃殷商而入周,像项伯背叛项羽而投靠刘邦,像王勃拥立代王而废黜少帝,像霍光尊崇孝宣而废刘贺。他举的这些例子,想要说明的只有一条,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为人臣子,理当顺应天道,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而现在呢?刘玄昏庸,朝纲混乱,奸臣当道,贤臣被诛,赤眉更是来势汹汹,已经打到了长安近郊,这样的一个皇帝,你还要拼死去保着他吗?
如果刘玄还可救,如果更始朝廷还可力挽狂澜,你李轶又何至于受限于洛阳,偏居一隅?
当务之急,你应效仿古代先贤,效仿微子,效仿项伯,弃暗投明。当今天下,汉室微弱,异姓突起,唯一能光复汉室,中兴汉室者,唯有萧王一人。
现萧王经营河北,平定叛乱,复兴百业,豪杰英雄,纷纷来投,天下百姓,无不风靡。
萧王之势,如日中天,已然势不可挡。倘若你还要死保着刘玄,死守着洛阳,等到我军猛将兵临城下之时,你悔之晚矣!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生,一条死。弃暗投明,归顺萧王,你便是当世之功臣,前途无量;死保刘玄,死忠更始,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冯异的这封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既和李轶谈当初共同反莽的同袍之情,也对他现在的所作所为,给予了威胁和警告。
这封书信,有顺利传到李轶的手里,李轶把书信从头到尾地看罢了一遍,倒吸口凉气,同时也是惊出一身的冷汗。
刘玄要不行了,这一点,李轶能看得出来,刘秀在河北风生水起,如日中天,他更能看得出来,他思前想后,觉得冯异在信中所言,并非没有道理。
只是让他投降刘秀,他心中也充满了顾虑。很简单,当年害死刘縯的幕后真凶里,便有他李轶一个。他和刘秀之间,可是有杀兄之仇。
如果刘縯和刘秀的关系一般,那倒还好说,可问题是,刘縯和刘秀的关系很好,兄弟之情极深,自己作为杀害他大哥的元凶之一,刘秀能放过自己吗?
仔细想了想,李轶暗暗摇头,只怕,刘秀未必会放过自己这个罪魁祸首啊!
李轶给冯异写了一封回信。他的这封回信,写得十分客气。书信的开头就是和冯异拉交情。
当年,他们都是最先加入柱天都部的元老,一同反莽,一同并肩作战,多少次的出生入死,多少次的流血流汗,终于奠定了今日之基业。
现如今呢,我奉命镇守洛阳,而公孙你则是奉命镇守孟津。
洛阳、孟津,皆为中原重要之关隘,你我两人,倘若能精诚合作,共同谋划,不仅可自保,倘若有贼军来犯,战,必可胜!
在书信的最后,李轶终于说出了他想说的重点,希望冯异能把他这番话转告刘秀,也请刘秀相信他,他一直志在匡扶汉室,他的初心,始终未曾变过,现在亦然。
李轶的这封书信,写得很有水平,他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愿意归顺刘秀,而是说自己一直都在倾尽全力的匡扶汉室。
刘玄代表的是汉室,而刘秀也同样代表的是汉室,他的言下之意,他李轶既可以辅佐刘玄,当然也同样可以辅佐刘秀,只要刘秀能不计前嫌,容得下他。
收到李轶的这份回书,冯异非常高兴,两人的书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书信的来往变得频繁起来。
冯异可没有光和李轶写书信玩,期间,他也对李轶做过试探。冯异征集河内、魏郡两郡兵马,兵发天井关,出兵上党郡。
上党郡属并州,位于河内的北面。冯异特意派兵去攻打天井关,以此来试探李轶欲归顺己方之心,到底是真还是假。
天井关是上党郡的门户,位于太行山上。
现在冯异出两郡之兵,攻打天井关,河内自然空虚。可是身在洛阳的李轶,仿佛不知道这件事似的,一直按兵不动,丝毫没有趁机兵发河内的意思。
没有后顾之忧,未过多久,河内军和魏军便联手打下了天井关,然后出关北上,进入上党郡,连续攻陷上党两座城邑。
对于北方的战事,李轶依旧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好像冯异出兵攻打上党郡,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期间,朱鲔倒是有提议,己方现在要不要出兵河内。李轶立刻站出来强烈反对,认为冯异敢于出兵攻打上党,河内必然早有准备,弄不好,刘秀军的主力就埋伏在河内,己方贸然出兵,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听了李轶的吓唬,洛阳诸将,无一人敢率兵进攻河内,朱鲔自己也觉得后脊梁直冒凉气,不敢贸然出兵。他提出的出兵河内之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冯异在上党攻下两座城邑后,便不再继续向北推进了,现在,他对李轶的投诚,已经相信了几分。
并州并非战略要地,起码在己方的进攻序列中,并州是要排在很靠后的位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