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希特勒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四卷)_[英]阿诺德·托因比【完结】(122)

  在威斯巴登的停战委员会上已经出现了同德国人进行有限合作的想法。关于法国的首席代表亨茨格将军,他的一位同僚圣一阿杜安说,他在委员会的工作“并不出色”,莱昂?诺埃尔则说得更肯定,他说亨茨格的工作显示出“令人无法相信的弱点”。亨茨格对德国人保证说,法国准备进行同它的尊严相称的合作。法国财政部长布蒂那也作出明确的保证,说法国人具有“合作的愿望”。有人提出,法国代表因为自己软弱无力而感到非/PGN0602.TXT/PGN>常苦恼,以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仿佛原则上不可能拒绝德国人提出的要求似的,特别是维希政府,他们使德国人感到意外,竟然会不经讨论便接受了德国人原先提出来供讨价还价的那份庞大的占领费用的预算。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就德国人而论,他们的确 365并不象法国人所想象的那样信心十足。他们最担心的一点是,生怕法属北非投到英国人那边去。因此,他们亟想不把法国人惹到反抗的地步。驻法国的德军司令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在7月15日的一封信中要求法国人在北非给予广泛的军事特权。这是法国人无法做出的一个牺牲。他们拒绝了这一要求,使他们惊讶的是,德国人就此没有再提起这事了。希特勒于1940年11月12日给他的总司令的一份指示中宣称,要求法国所尽的责任是,保卫其非洲属地,不落入英国和戴高乐的手中。因此,德国政府准备鼓励法国保卫它的殖民地,并且准许它保留这样做的手段,而不顾意大利人提出解除法属北非武装的要求。

  然而,同德国人合作的实际进展只是由于赖伐尔一再努力才出现的。他从一开始就领到一张个人通行证,可以自由往来于维希和巴黎之间。早在 7月20日,他通过德?布里农的协助,就已经同德国宣传家阿贝茨建立了联系,他们三人于是形成了一种三方联盟来促进他们的观点,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发迹。阿贝茨同赖伐尔的关系大概帮助了他谋得驻法大使的任命,虽然他同德国军事当局的关系很差。莱昂?诺埃尔被任命为法国政府派驻巴黎德国军事当局的总代表以后,断然说德?布里农和阿贝茨两人在赖伐尔的默许之下破坏了他想要取得德方让步的种种努力。而且,由于一切重要问题都是由停战委员会处理的,诺埃尔便辞职不干了。8月15日,德拉洛朗西将军接替了他。

  赖伐尔那套可以称之为完全改变联盟的计划在10月24日那次著名的会晤中达到了顶点,当时希特勒和贝当在里宾特洛甫和赖伐尔的陪同下,在卢瓦尔河畔蒙都 366 瓦的一节火车车厢里举行了会谈。他们起草了一份议定书,表达了希特勒要法国在欧洲占有它应有的地位的愿望。双方承认迅速击败英国人是符合法国和轴心国的共同利益的。倘使法国为此目标而积极合作,它就可以在北非维持超出停战协定条款所规定的军队,而且在击败英国后重新瓜分非洲时,将保证法国拥有大战开始时它所拥有的同等面积的领土。这项协议将保持秘密,实施这项协议的具体措施将由随后的一项协定予以解决。本来打算由里宾特洛甫就此前往巴黎,同赖伐尔一起审查接下去的步骤,但是,这时,墨索里尼打来一份电报,宣布他决定入侵希腊,里宾特洛甫于是直接前往佛罗伦萨同意大利政府商讨这种新局势了。

  因此,在紧要关头上,谈判的机会就中止了。但是,贝当并没有在赖伐尔为他安排的道路上后退。

  10月26日,在维希举行的一次部长会议上,赖伐尔力主应与德国人进行积极合作。

  必须注意这一不可轻视的情况(根据费尔内海军中将的记录,他当时这么说〕:胜利者建议同战败者合作。由于气候条件,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开始登陆。但是,对英国的胜利己经取得了。德国人正在作出巨大努力。显然,速度的竞赛是对他们有利的……“我们不要报复性的和平”,总理〔希特勒〕曾经说过。摧毁英国有可能带来其他的情况。“我已经在寻求同法国的和平”,他又补充道。因此,法德关系将取决于战争的结束。一切都取决于法国的态度: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观望的态度。关于非洲的组织问题,有一个更欧洲化的观念。法国将在非洲受到很好的对待:即声明非洲是欧洲的延伸部分。这是应该作出的抉择。不管这些意见是否全盘被接受,赖伐尔于10月28日被任命力外交部长一事标志着他的政策的明显胜利。博杜安卸职下来成为部长会议主席的国务秘书。10月30日,元帅在一次广播中宣称,同希特勒的会晤是他本人的意愿,他已经接受了同德国人真诚合作的原则,并且指望采取一项可以改善成俘的命运,降低占领费用的负担,使两367区的分界线不那么严格,并促进向法国供应粮食的政策。他结束讲话时说:“以前,我一直以父亲的身分对你们讲话——今天,我是以领袖的身分在对你们讲话。”

  很难讲贝当这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有一种突出的本领,能够同时执行互相矛盾的政策。在蒙都瓦会谈的第二天,他写信给魏刚说,他决心要保卫非洲,决不会同外国人结盟,并且决心不向英国宣战。有人曾经试图把蒙都瓦政策解释为一种促使德国战败的巧妙的马基雅维里式策略。他们争辩说,只是通过这种虚伪的合作,才使希特勒没有用法属摩洛哥去收买佛朗哥的支持,或是用武力去压服西班牙的反对来夺取法属北非。他们最后说,如果在1940年有一支德国军队在法属北非的话。那么军事形势就会完全改观,英国人就会遭到决定性的失败。如此说来,事实上倒是维希为英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亏得不需要讨论这些假设的论点。当时没有一件证据可以证明那时有哪一个法国政治家的头脑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盘算。他们竭尽全力把法属北非保闺在自己手中,理由很恰当:它是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他们不愿意失掉它,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块地方对于打赢一场他们深信已经彻底失败了的战争会有什么价值。甚至在德国对英国的空袭已经减弱以后,维希仍然几乎没有人怀疑德国人最终将取得胜利。同德国人合作决不是为了使法国站在英国一边重新参战的深谋远虑的计谋:它是一种承认事实的现实主义态度,它就是它自称的所谓合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