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国的支持,丘吉尔觉得他必须做他单独能够办到的事。9月25日他回到伦敦后,发觉形势十分紧急,应该立即和斯大林商讨。丘吉尔起先希望能安排一次三大国会议,处理由于红军迅速进入巴尔干国家而引起的种种问题,可是罗斯福觉得必须等大选后他才能离开美国,而斯大林则照例拒绝离开他的首都。因此,丘吉尔决定没有罗斯福参加,也去莫斯科。他在艾登的陪同下于10月8日到达。根据总统的建议,美国大使艾夫里尔·哈里曼应邀参加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的会议,作为罗斯福个人的观察员。然而,他无权使美国承担任何义务,而且在整个会议期间,显然一直保持沉默。
英国人有两个政治问题希望能同斯大林解决。一个是规定俄国在巴尔干各国和多瑙河流域的势力范围;另一个是:如果人力所及的话,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波兰问题。此外,丘吉尔还想就欧洲的一般政治解决方案、德国的前途、法国在大联盟中的地位等同斯大林交换意见。
第一类问题之一,并且也许是促使丘吉尔匆匆地赶到莫斯科去的一个问题,就是保加利亚停战协定的问题。俄国人曾经建议,准许保加利亚人保留他们在战争中所占领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等丘吉尔抵达莫斯科三天后,盟国政府才向保加利亚人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撤出这些地方。人们很有理由从促成苏联改变原来立场的这件事中看出丘吉尔的手法。
可是取得斯大林的同意是非付出代价不可的。英、美、苏三国政府关于把巴尔干国家分为俄国和英国活动范围的谈判,从1944年5月起一直拖延下来,没有取得正式的书面协议。这时,丘吉尔急于想逼俄国人作出决定,因为他相信如果没有某种明确的谅解,俄国人可能会利用停战协定和他们的军事地位把英国(以及美国)的势力从整个东南欧排除出去。
1944年5月间,俄国人曾暂时同意对巴尔干各国的一种划分办法,即把希腊和南斯拉夫都划归英国的活动范围。可是到10月,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军已经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站定脚跟,最近又进入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另一方面,英国在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影响还只限于军事联络代表团能对这些国家的游击队组织发挥的一点作用,可能再加上英国对希腊和南斯拉夫两国流亡政府的控制。
丘吉尔和斯大林讨论后所产生的协议,反映了巴尔干地区新的军事平衡。俄国获得保证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占优势,英国则对希腊事务行使相应的控制权,在南斯拉夫的势力则由英国和俄国均分。的确,他们作了一种奇妙的努力,把这个问题化成了百分比。根据美国外交官员送到华盛顿的报告,俄国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势力被规定为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而在南斯拉夫的势力则是各占百分之五十。
当然,这样的假数学忽略了这些国家内部可能发展起来的任何自发的政治动力。假数学可能具有的唯一意义只是:这种百分比可以作为指标,使今后巴尔干各国组成政府,分配亲英和亲俄的阁员名额时有所依据。这似乎可能是丘吉尔和斯大林实际的用意所在,并有助于说明一些问题,例如:俄国人为什么令人费解地竭力要把非共产党的“西方”代表放进他们1945年3月建立的罗马尼亚内阁。
很可能丘吉尔向斯大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英国人认为有必要在希腊对全国人民解放军采取军事行动,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不管怎样,美国人相信英俄双方已经达成了非正式的谅解,根据这一谅解,斯大林将默认英国人认为必要时在希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英国人则给予俄国人在罗马尼亚“维持秩序”时以同样的自由为交换条件。
最后,丘吉尔再次提出英军在亚得里亚海顶端或者它东面的其他地方进行登陆。仅仅一个月以前,美国人曾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否决了这一提议,但斯大林却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认为这一行动是值得的。
在斯大林看来,他同丘吉尔做的这项交易似乎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由于把希腊和希腊共产党交给丘吉尔去处理,他已经为苏联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取得了支配地位,以应付英国(或者美国)的外交干扰。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庆祝布尔什维克革命纪念日的一篇讲话中,特意表示出他的满意。他说:“最近同英国政府首脑丘吉尔先生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在莫斯科的会谈应该看作是联合国家阵线十分巩固的一种更为显着的标志,这些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和全然一致的精神中举行的。”
丘吉尔也可能觉得他已经充分利用了一种很难对付的局面,对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规定了一个双方同意的限度,并为英国在希腊和南斯拉夫取得了立足点。既然斯大林同意英军在亚得里亚海顶端登陆,他就有希望突破美国人对这种行动的顽固抵制,而且,由于把英国军队布置在希腊和南斯拉夫,他可以希望在战后的任何均势中为西方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沿海地区。这样,英帝国的地中海“生命线”就会相当安全了。
既然丘吉尔和斯大林两人都认为这项交易对自己有利,他们就不难在巴尔干各国的问题上达成协议了。然而,波兰竟然是一个比较难于对付的问题。丘吉尔不准备放弃他对波兰流亡政府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觉得在道义上有责任支持波兰人,英国当初在形式上——即使不是事实上——就是为了他们而参加战争的;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他希望看到波兰成为一个对抗苏联的“欧洲斗士”,或者至少不依附于苏联。大概丘吉尔希望和俄国达成的波兰协议,是类似于他所取得的关于南斯拉夫的那种协议:他可能希望在那个国家里的外国势力,大致由东方和西方各占一半。要取得这样一种解决的途径是要设法把在伦敦的波兰政府和卢布林委员会联合起来,实现象这年夏天丘吉尔在希腊和南斯拉夫顺利地促成的那种联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