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斯福战时的所有行为中,这个协定最常受到攻击。当时,他对自己做成的交易感到非常满意。斯大林已经承诺对日作战,这样就帮了美国的忙。他又承诺援助中国国民政府,并承认它对满洲的主权,这样就帮了蒋的忙。不过,罗斯福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他没有同中国人商量就把中国在满洲和外蒙古的主权放弃了。这种行为当然带有大国之间进行的帝国主义交易的气味,这是过去美国人所经常批评的,也是罗斯福本人所常常攻击的。
不过要了解罗斯福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也是容易的。部分原因是不能相信重庆方面会保守秘密,部分则是罗斯福自信他能够取得蒋的欣然同意,因为这毕竟对于中国国民政府还是一笔很不错的交易。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斯大林和丘吉尔,特别是前者,都不愿意接受蒋介石和中国人作为平等的谈判对手,而中国政府在大战中军事上的失败又大大打消了罗斯福先前对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权利和资格的信心。
全部事情严格地保守秘密。海军上将李海是罗斯福的随员中知道协定全文的唯一人员,连美国国务卿这样一位负责的官员也不知道作出了什么决定。2月10日或11日,似乎是斯大林正式向全体会议宣布,在欧洲胜利日后的两到三个月内俄国就加入对日战争。他把刚同罗斯福达成的关于远东政治变动的协定极笼统地讲了个大概。这似乎是这笔交易在雅尔塔会议上最接近于全面透露出来的场合。
在雅尔塔的讨论中,军事问题没有占突出的地位。罗斯福和斯大林的秘密会谈,当然在幕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会议上的俄美关系定了一大部分调子。在英俄政策之间,就不存在类似的联系。关于欧洲政治前途的辩论,占去了会议的绝大部分注意力,英俄两国政府的对立的意愿变得非常明显。英俄两国在欧洲都有许多利害关系,不能使他们的分歧从属于在远东进行军事合作的考虑,更谈不上从属于成立一个国际组织的各项计划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却能够,而且也的确这样做了。因此,在关于欧洲前途的辩论中,总的说来,罗斯福起了相当消极的作用,自然地落到了扮演丘吉尔和斯大林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
第一个需要作出决议的题目,是盟国对德政策的问题。欧洲谘询委员会经过努力磋商,已经提供了一个占领区行政机构的计划大纲。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2月6日,当雅尔塔会议正在进行时,确定三个占领区的议定书最后获得了批准。议定书规定成立一个盟国管制委员会,由各国占领军的总司令组成,它还确认盟国管制委员会的所在地柏林为特区,置于三大盟国的共管之下。
这样,盟国对战败后的德国的政策这个总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根除纳粹党、纳粹法律和制度以及根除“军国主义”,是大家都接受的目标。在雅尔塔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盟国重申了要根绝这些东西的意图。但是还有其他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上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取得一致意见的。雅尔塔会议的讨论集中于三点。(1)德国应不应该予以肢解,如果应该,那末,要不要修改欧洲谘询委员会起草的投降条件,以便清楚地把这一点提出来?(2)在占领和管制德国方面,法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3)应该强迫德国负担什么数量和形式的赔偿,总数应该如何在要求赔偿的国家之间分配?
丘吉尔原则上同意肢解德国,但是他要等专家研究以后再作出明确的决定。他还觉得肢解问题不应该写入投降文件。斯大林主张作出决议;但这事后来交给外长们去讨论。外长们开了两次会进行讨论后,同意德国投降条件中应提到肢解问题,并且同意由艾登和在伦敦的俄美两国大使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就应该如何进行肢解制定出一项建议来。
法国参加占领和管制德国的问题,是一件更不易解决的事。英国人急于要把法国拉进来,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因为他们觉得指靠美国的帮助来占领德国,其时间不论多久,都是靠不住的。的确,罗斯福再次说明,大战结束后两年之内,美国军队将从德国撤走。鉴于罗斯福的声明,英国人觉得必须从一开始就让法国参加盟国管制德国的政治机构。有哪个其他国家能够接管美国部队这么快就要撤空的美国部分或全部的占领区呢?罗斯福很愿意在德国西部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但是当斯大林反对法国参加盟国委员会时(根据欧洲谘询委员会所接受的建议,这个委员会有责任决定盟国对德国的全部政策),罗斯福也说,他认为没有理由给予法国和胜利国家同等的地位。
这个问题于是移交给外交部长们讨论。果然,要达成协议是困难的,只是在三国首脑几次密谈以后,才达成最后决议。2月10日,罗斯福向全体会议宣布,他已经改变了主意,主张接纳法国成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平等的成员。斯大林只简单地回答了一句“我同意”。我们无法设想出导致事态这样转变的那种情况。会议已接近结束。有争论的各点正急忙一一作出决议,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和罗斯福的几个专家顾问的论点终于取得了胜利。
赔款是一个同样难以解决的问题。俄国人来开会时,带有一项明确的建议。他们想把德国赔款的总数定为二百亿美元,他们自己要求得到总数的一半。他们建议,在战争结束的两年之内,一百亿美元的赔款应以可动资本的形式——如机器,铁路车辆等——拿走。其余半数想从德国战后的各项生产中,在十年的时期内拿走。苏联计划的用意是要使德国重工业的主要工厂减少百分之八十。德国国内剩余的重工业和对军工生产有用的辅助工业全将“国际化”,也就是置于盟国理事会的管理之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