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国内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的敏锐感觉,显然全面地削弱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在波茨坦会议上,英国政府似乎没有提出任何很重要的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丘吉尔在1944年10月间与俄国商定的关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英国也没有努力要重新肯定这笔交易。与此相反,英国和俄国领导人关于希腊、南斯拉夫和其他国家中最近事态的互相责难成了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这两个大国曾在上年10月在这些国家中分摊势力。英国人在南斯拉夫失去了他们的立足点,在波兰似乎也可能会这样。英国控制了一个不安定的、穷困的希腊,似乎完全抵不上新近俄国势力和影响的扩张。只要有希望获得美国的支持,丘吉尔和贝文都不愿意让俄国人新近扩大了的野心得到满足。但是除了口头的抗议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英国确实提出了抗议,但这样做,只激起了斯大林的猛烈反击。
结果,波茨坦的多次会议与其说是具有谈判的性质,还不如说是具有宣传的性质。第二种后果是,俄国和英国的对立比俄国和美国的对立更容易引起冲突。英国人自然比美国人更认真地关心欧洲的事务,而且比美国人更敏锐地认识到,如果德国的经济一点不复苏,欧洲的经济复兴是不可能开始的。不说别的,煤就不得不从德国的矿井里开出来,而这意味着要为矿工提供粮食。粮食,或者必须用德国的出口商品来支付,或者必须通过与俄国人达成协议从德国东部获取。这样,英国人就比美国人更顽固地反对俄国要从德国取得赔偿的要求。在美国人中,对战败的敌人进行惩罚的思想仍然得到一些支持。
因此,美国人发现自己再一次处在中间:他们离英国人比离俄国人近得多,但只要能够调解,他们仍然可以充作调解人。当美国人发现他们的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方案使俄国人不高兴时,他们愿意把问题搁置起来而只说几句虔诚的空话了事。除了在德国外,他们觉得自己对欧洲事务不负有什么直接的责任。如果他们的建议不能使最直接有关的大国满意,那么一个诚实的中间人除了体面地退场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再则,杜鲁门和贝尔纳斯完全真诚地希望同俄国人保持相当友好的关系,并且能够象罗斯福经常做的那样,希望会发生什么事情来改善未来的关系。因此把有争议的问题放在一边并交给外长会议去处理,暂时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贝尔纳斯离开会议时感到,总的看来会议是成功的。
美国的态度倾向于把他们自己的欧洲方案和俄国人支持的欧洲方案互相抵触的深度掩盖起来。或许斯大林还得到鼓励,认为美国人不会试图按照他们那些唱高调的原则行事,不会干扰他的保护国的安全区。英国似乎是主要的对手,因此,在此后的几个月中,俄国的宣传和外交工作都是针对英国的。
但是从非常现实的意义来看,波茨坦会议的根本问题与其说是英国和俄国之间的斗争,不如说是美国和俄国之间的斗争。美国人来波茨坦开会,带着一个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方案。俄国人对于如何安排欧洲的未来,有他们自己的完全不同的想法。当美国的建议没有被接受时,杜鲁门和贝尔纳斯十分爽快地撤回了他们的建议。但是这种撤回不一定意味着放弃:因为美国人比英国人拥有强大得多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政策,所以他们关于应该怎样解决欧洲问题的主张,从长远来看,比英、俄两国的代表关于彼此在欧洲小国内所采取的行动的争吵,关系要重大得多。但是,虽然这种支配着战后国际政治关系的根本对抗在波茨坦变得很明显,它却没有持续下去,也没有演成任何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在波茨坦的会晤
虽然斯大林迟到了一天,波茨坦会议仍然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7月17日,斯大林首次拜访了杜鲁门,并留下来共进午餐。他很肯定地说,他相信希特勒仍然活着,躲在西班牙或者阿根廷,这使美国人吃了一惊。其余的谈话只限于寒暄谈笑。在下午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斯大林建议由杜鲁门主持会议。总统立刻开始处理正事。他随即提出他的顾问们拟定的四项建议:设立一个外长会议以准备和约;提出一个盟国对德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纲领;根据雅尔塔会议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采取共同行动,对意大利、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选举进行监督;放宽停战条款并接纳意大利进入联合国。丘吉尔对于杜鲁门的这种轻快活泼态度——这和罗斯福那种不拘形式的习惯形成强烈的对照——有点儿吃惊,他强调在根据杜鲁门的任何一项建议作出行动以前,有必要先进行仔细研究。斯大林已经准备好一系列他希望讨论的问题,并提出他的议事日程的提纲。他提到的项目有:德国船舶的处置,赔偿,俄国人关于托管某些前意大利殖民地的要求,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政府的外交承认,西班牙的法西斯主义,丹吉尔的地位,叙利亚和黎巴嫩最近的事件,以及撤销在伦敦的波兰组织。丘古尔没有提出类似的纲领,但是说他将准备一个,以后交会议讨论。全体会议对提议的外长会议作了初步讨论后,把这个问题交给三国外长作进一步审查并提出报告。于是第一次全体会议就象开场时那样轻快地结束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