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规模的经济合理化改组在历史上也有过先例,但从未达到如此深远的程度。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补助帮助了诸如普鲁士等国家,使它们能维持军队去打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私营企业和各国政府之间多种多样的战时贷款,在抗击德国的过程中也起了类似的作用。但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关系大部分限于财政方面。交易是用现金来做的,而不是用货物。同时在盟国之间,很少或并未有意识地制订计划,以求最有效地使用可以获得的生产资源。
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目标等其他方面,大同盟内部的协作要逊色得多。俄国的作战基本上同英美的战斗很少配合。这种情况的象征是,俄国直到日本人已被击溃后,才向日本宣战。然而,在西方国家制订对德战争的战略时,斯大林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1945年初,俄国人同意把他们最后进攻柏林的日期予以提前,以便帮助解除德军在“突出部战役”中对西线的压力。
但是,这些仅仅是战略上密切配合的偶然事例,这种配合并未持续发展,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自由交换作战计划与军事力量等情报的常规的行政渠道。只有斯大林可以随意同英美代表谈话,而他是难得可以见到的。结果,在较低一级的官员之间,协调种种军事任务的努力,遭到俄国方面几乎没完没了的延宕和各种琐碎的刁难。譬如,俄国人慢慢地挫败了美国谋求在远东西伯利亚各省设立空军基地的努力,这个例子就能说明这种情况。
大同盟的最独特的特征之一,就是盟国之间对于军事战略和政治战略之间的正常关系的看法有分歧。美国人倾向于认为,军事目标同政治目标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实上,美国将军们似乎常把战争看作一场比赛,胜负分晓后,运动员便各自回家。他们经常用美式足球赛的行话来作比喻,这是他们的特色,富于象征性。另一方面,英国人和俄国人则很少忽视军事行动与未来力量均势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战后势必会出现这种均势的。结果,欧洲战争的战略仿佛《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描写的一场四人对下的棋局,其中俄国人和纳粹党徒按照传统的规则下棋,英国人也想这样做,但经常受到美国人的干扰,美国人想要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下棋——根据这种规则,俄国的棋子只能吃掉纳粹的棋子。
或许,对这个问题这样直言不讳,对美国人是不很公平的。他们认为,大西洋宪章之类的宣言已经改变了大同盟成员国应当遵守的国际政治规则。假如文字可以当作事实来看待的话,美国人当然是对的。因此,指责美国人不承认军事战略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许是错误的。实际上,他们把希望寄托于一种新的权力观念,即希望形成一种世界秩序,那时各国将联合起来实施国际法,因此这种世界秩序将不再取决于平衡各国力量和划分势力范围。从美国的军事政策基于上面假定的政治前提这一点来看,马歇尔和罗斯福主张的战略是有道理的,即在人力物力蒙受最少损失的条件下,尽早击溃纳粹与日本人。在他们看来,这将为更美好的新世界开辟道路。所以,如果为了本国利益而用权术损害大同盟的其他成员,这种行径将是既不必要又很恶劣的,因为这样干就等于在开始葬送美好的前途。
可是,美国力图使英俄两国政府改变态度,接受这种对国际政治的看法,却并无成效。大同盟成员国之间,特别是俄国同西方之间,在政治上的协调,始终没有超出空谈。苏联之所以遵守大西洋宪章及1942年1月发表的联合国家宣言之类的文件,主要是从宣传作用着眼的,但是斯大林对待这些文件大概也不外乎这种态度。这些文件决不是他制定政策的指针。至于敦巴顿橡树园提案和联合国宪章之所以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们建立了新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但是,俄国签署这些文件并不表明东西方之间持续的政治分歧已经消除了。
然而,尽管大国之间的分歧从联合国初成立时便妨碍着它的发展,大同盟谋求建立某种国际政治组织的努力并非毫无成果。拥有几千名官员以及众多的委员会、理事会、谘询委员会、秘书等等的联合国诞生了。某些专门机构能继承战时大同盟成员国创立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而发挥作用。在1952年,联合国几乎完全没有行政权力,但它拥有的人员与经费来源却能起重要作用,因为利用这些人力物力,它可以积累资料,并引起公众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国际调查的结果加以注意。有时,一个国家的行动可能受到联合国各种机构所提供的材料与建议的影响,但往往也可能并不如此,除非这种影响同有关国家的民族利益或某个大国在幕后的影响一致的话。
然而,把三大盟国联合起来的超国家的行政组织,并不具有最重大、最深远的意义。我们宁可说,为战后改革作出主要榜样的是英美两国之间的特殊的联系,其中包括经济与军事问题。战时英美在这方面的经验直接导致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经济合作总署的成立。
同西方跟俄国的经济合作相比,英美之间的经济合作范围更广,交换货物的数量也大得多,相互依靠的关系也更密切。这两个国家进行合作的最不寻常的一点是:两国对武装部队的统一指挥。实际上,在合作方面这个最需要谨慎从事的领域内,也只在欧洲战区获得了成功。双方也想把这种联合军事指挥的方式移植到别处去运用,但始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蒙巴顿在东南亚竭力想做到这一点,但他麾下的美国人始终不多,因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两国联军司令。太平洋战区的情况也一样,美国司令官在那里指挥的部队绝大多数是美军。在中国,由于政治上的争执和私人之间的龃龉,再加上难以获得军需品,实现联合指挥的努力完全失败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