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却使战争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那就是制订出英美人都能接受的受降条件。罗斯福在来到卡萨布兰卡时便已经打算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一“无条件投降”——作为盟国向他们敌人提出的唯一条件。早在1942年1月7日总统离开华盛顿来参加会议之前,他已经把他的这个意图告诉了他的军事顾问们。总统在卡萨布兰卡同丘吉尔会晤以后,在会议过程中很早就向首相提出了这个口号。1月20日,丘吉尔询问英国内阁是否同意向德、日提出“无条件投降”。第二天,他收到内阁的答复,同意这一原则,但认为意大利也应包括在内。丘吉尔本人原来急于诱使意大利求和(他认为这样对扩大地中海攻势最为有利),因此他希望任何“无条件投降”的要求都把意大利除外。结果,他使这件事搁置起来,可是罗斯福的想法却不一样,他在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只有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作战力量,和平才会来到这个世界。……消灭德、日、意的作战力量,就是要德、意、日无条件投降。那也是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合理保证。这并不意味着要毁灭德、意、日的人口,但却确实意味着要摧毁那些国家中以征服别国人民为基础的那种哲学。
这个声明使丘吉尔感到惊讶和不快,他原以为总统已经放弃了这个主意,至少暂时是放弃了。但是,他没有公开表示反对。后来,他自己也赞成了这个方式。同时,象罗斯福在他原来的声明中所说的那样,他解释说,“无条件投降”将不对战败国人民施加不公正的惩罚。
与这一步骤联系在一起的有两个问题,只能通过揣测来加以回答。第一,为什么罗斯福使用了“无条件投降”这个词,并一直坚持到他逝世?第二,这对于德、意、日的抵抗意志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罗斯福的动机大概是三方面的。第一,他极力想避免对德国人作出类似他的前任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所作的详细和慷慨的允诺。他希望避免一切可能,使将来某个德国领导人可以宣称——就象希特勒曾经宣称的那样——德国从来也没有真正被战败,只是由于德国人轻信了某些虚假的允诺,才解除了武装。第二,也许是更重要的考虑:与达尔朗的交易已经使美国某些新闻记者预言(并谴责),可能与戈林、巴多里奥或近卫这样的人作成类似的交易。罗斯福怕盟军同沾染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或日本帝国主义的人做交易,他急于要消除这种忧虑,而提出“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似乎是一个办法。第三,罗斯福也许一心要对俄国人作戏剧性的证明:西方盟国将作战到底,决不会考虑单独议和,使德国人得以无所约束地与共产主义作战。
尽管“无条件投降”对盟国阵营说来是一个很好的战斗口号,并可利用来推迟考虑有关战后政策和大国关系等棘手的问题,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举例来说,这个词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当意大利、德国、日本依次投降的时候,不可能没有条件:相反,投降书及有关文件开列了一整套条件,从有关各方部队应立即采取的步骤,到长期的关于盟国占领军方面政治和行政权限的规定。投降牵涉到几百万军队和一整套现代政府机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其性质也不可能是无条件的。不管战胜国愿不愿意,它和战败国之间必须作出行政关系的安排。这个反对意见也许是一种诡辩,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然而,重要的是“无条件投降”的提法会使公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政府官员们——包括罗斯福本人在内——忽视这种需要:预见并计划战争结束后在战败国内的各项安排。
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口号对敌人的抵抗意志所产生的影响。毫无疑问,轴心国的宣传家们尽力地对“无条件投降“这个词加以利用,以激励公众的决心。要确切估计这些宣传家从盟国这一要求所产生的讨厌的副作用中能获得多少成功,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不难相信,如果不是由于“无条件投降”这个冷酷无情的口号(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德国将领们的秘密集团感到泄气的话,否则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几乎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可能取代希特勒,并向盟国求和。但实际上,罗斯福提出这个口号的部分意图,也正是要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同达尔朗(以及以后同巴多利奥)达成秘密协议的经验,使总统不想同任何象德国军官团那样的集团作交易。他不愿接受希特勒德国内部唯一可供选择的那些掌权者,宁愿将改组德国社会和挑选新统治人物的问题推迟到更远的将来。因此,可以加以责难的与其说是“无条件投降”这个口号,不如说是这个口号后面的态度,因为它可能会使欧战延长下去。
日本的例子提供了十分明确的证据,说明由于“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使战争推迟了几天才得结束。当决定性时刻到来的时候,杜鲁门不再追随罗斯福对德国实行的政策,而是同日本天皇谈妥了条件,并利用天皇的权力为占领和管理日本提供方便。
德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传统,拿这两个国家进行直接的对比是不太明智的,试图对罗斯福的口号是否高明作出任何判断,也许同样是愚蠢的。包括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在内的各种重要人物,在各种时刻,试图劝说罗斯福修改当初在卡萨布兰卡提出的要求,但总是遭到拒绝。“无条件投降”这个口号自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提出以后,就变成了大联盟主要的、直接的战争目的。它趋向于取代早些时候盟国在诸如大西洋宪章上所制订的战争意图的定义,并使之黯然失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