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欧洲的重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九卷)_[英]阿诺德·托因比【完结】(88)

  第三节 苏联占领下的波罗的海国家

  从1944年起,西方对波罗的海各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事态发展,至多只能有一些极不完全的了解,因为很少可能从其他方面取得什么消息来核对苏联的官方报道。除了派驻莫斯科的西方新闻记者曾于1944年8月间访问过塔林外,苏联政府只让苏联记者有报道这些地区事态发展的便利。但是有一些事实,人们对之是没有什么不同看法的。毫无疑问,战争和德国的占领给波罗的海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物质上的破坏在南部立陶宛特别严重,德国人撤退时在那一带破坏了数以百计的农庄和村落。除塔林的电厂由于爱沙尼亚爱国者们的卫护而免遭德国人破坏外,三个共和国里其他较大的城市都失去了他们的电力来源。所有车辆都被德国军队征用了去,剩下来的运输工具极少。在德国占领时期,农产品和家畜被大量征用,留给俄国人的几乎没有什么了。住房问题甚至比罗森贝格统治下的奥斯兰时期更为严重。但是,波罗的海各国蒙受的最严重的损失是人口的减少。除了1940-1941年间被苏联政府放逐一批人,后来又被德国人押送一批人到德国去从事战时强迫劳动外,在最近这次红军占领之前,又有大批难民从波罗的海各国逃到了瑞典和德国的西部地区去了。当然战争中死去的也很多。

  苏联取得了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就使它的西部边界的战略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苏联政府在塔林有了一个海军基地,同芬兰波卡拉半岛上那个租让给它的海军基地正好隔海相对,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芬兰湾。俄国的波罗的海海岸线,战前只限于列宁格勒地区,现在延伸到了东普鲁士,把帕尔迪斯基(波罗的海港)、里加、利巴雅(利鲍)、克来彼达(美美尔)和哥尼斯堡等一些港口都包括在内。对俄国人来说,敌人利用西方化了的波罗的海各国居民来作为反苏阴谋工具的危险已不再存在。

  1945年7月《真理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就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并入苏联一事说明了苏联的观点。文章说,战前这三个“资产阶级”国家实际上并不是独立的。相反地,它们成了资本主义大国的农业附庸,因而陷入了“贫穷的困境,愈陷愈深”。1940-1941 年苏联第一次掌管时期,这些共和国才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时它们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独立是以苏联的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它们不再有可能成为人们进攻苏联的“跳板”了。这第一次掌管时期由于德国人的入侵而中断,但是同红军并肩战斗的波罗的海各国部队及时地赶走了德国人。苏维埃立陶宛传统上的首都维尔纽斯和它的海港克来彼达(美美尔),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篇文章接着还说,现在这三个共和国正在苏联的帮助下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苏联政府不让任何外界人士看到波罗的海各苏维埃共和国内正在创建的那种“光辉的新世界”,可能是很有其理由的。西方对这些波罗的海国家的战前面貌记忆犹新,知道这些国家的人对苏联的政治经济观点很少好感。那些最没有好感的,已有一部分在德国人入侵以前就被流放出去了,但这还仅仅是触及表面。1944年8月获准去塔林访问的英美记者团瞥见了屏幕后面的一些情况,虽然他们回莫斯科后所写的报道是受到新闻检查的,但其中有一个记者回到伦敦就发表了他的全部报道。据他说,整个记者团得到的印象是一致的,足以形成一幅相当完整的图景,表明塔林的爱沙尼亚人是“真正吓呆了的”人,“他们鄙视俄国人,又怕俄国人”。而按照俄国人的说法,也就是这些爱沙尼亚人在1940年夏天“自动地要求”加入苏联。

  波罗的海各共和国被苏联“解放”之后,在德国人入侵前一度放慢了步伐的国有化和集体化政策又恢复了。最初据称,苏维埃领导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现在赞成较为渐进的变革。据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阿诺德·韦梅尔说,土地将再度分配,但不立即强制实行集体化。工业将实行国有化,但雇工少于十人的小型工业容许私人经营。大学按照苏联的方针进行了改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念成了教育的基础。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以提高各共和国的工业化水平。根据苏联官方材料,1945年和1946年的发展重点,在爱沙尼亚是页岩油、纺织品和鱼类罐头等工业,在拉脱维亚是金属产品如铁路车辆等,在立陶宛则是燃料工业、工具和某些日用消费品。

  尽管缺乏可靠的情报,有迹象表明,苏联政府在同波罗的海各族人民的关系上遇到了一些麻烦。被包围在库尔兰袋形阵地里的德军在1945年还坚持了好几个月,而且据苏联的一些文章证实,这还不是抵抗的唯一方面。虽然波罗的海国家的逃亡者和他们在国外出版的书报上的一些夸张说法还没有得到证实,苏联出版物却偶而间接透露出仍然有一些反对占领国当局的游击运动存在。但很明显,苏联政府正在继续推行其由来已久的把苏联边疆各共和国中的“不可靠分子”迁移到苏联内地去的政策。在德国人入侵之前曾经使波罗的海地区各族人民深感恐怖的这种“流放”,现仍在继续进行,同时,原来住在苏联其他地区的一些家庭则被迁到波罗的海各国重新定居。

  当苏联政府把维尔纽斯和克来彼达交还给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它是试图以此消除立陶宛人和波兰人之间少数民族纠纷的根子。苏联又一次用出其不意的、大规模迁移人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944年9月22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签署了一个协定,规定“立陶宛族居民撤离波兰领土,波兰公民撤离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土”。撤离将“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此外,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达成了“在等待和会最后决定领土问题期间”,把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地区移交给苏联的“原则性”协议之后,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苏联的易地定居政策这时就推广到了这一地区;1945年秋,塔斯社宣布,已有一千七百户人家从明斯克、莫吉廖夫和其他白俄罗斯地区的集体农庄迁来,定居在前哥尼斯堡、现在改称加里宁格勒的这个地区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