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认为苏联解体是改革的失败是不正确的。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经常表示,改革是不依赖于一个人的意志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在许多前苏联共和国获得独立后仍在继续进行,这一过程今天仍在进行,在一些地方遭到挫折,在另一些地方则向前推进。改革看来是一个比其倡导者最初设想的更长期更困难的过程。但苏联改革的基本思想不仅在俄罗斯和其他苏联继承国,而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仍有其重要意义。能够实现这些思想的政治领导人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取得了比那些拒绝或忽视这些思想的人更大的成功。
注释
[1]《苏共新纲领:描述苏联的未来「苏联-86-10022」》,中央情报局1986年4月1日发表。
[2]《对苏联宣传和文化中的“公开性”的讨论》,中央情报局1986年8月1日发表。
[3]《1986—1988年戈尔巴乔夫的对美政策》,1986年9月1日发表。
[4]我写了雷克雅未克会晤及其结果。参看杰克·F.马特洛克《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冷战是如何结束的》,纽约:蓝登书屋2004年版,第215—250页。
[5]《一月全会:戈尔巴乔夫收缩战线》,1987年3月11日发表。
[6]《六月全会和最高苏维埃会议:为经济变革构建基础》,1987年9月发表。
[7]《戈尔巴乔夫往何处去:20世纪90年代苏联政策和政治(全国情报评估11-18-87)》,1987年11月发表。
[8]1988年12月的全国情报评估11-23-88,收入本杰明·B.费希尔编辑的《冷战后期:1989—1991年美国收集的苏联和东欧的情报》,华盛顿:国家再版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9]89莫斯科02962;89莫斯科03850;89莫斯科04648。这是一些保密文献,后来解密,可以在国务院历史司查阅这些文献。
[10]全国情报评估11-4-89《苏联对西方的政策:戈尔巴乔夫挑战》,收入本杰明·B.费希尔编辑的《冷战后期》第227—254页。
[11]全国情报评估Ⅱ-18-89收入本杰明·B.费希尔编辑的《冷战后期》第49—81页。
[12]90莫斯科15714,这份文献已解密,可以在国务院电子阅览室得到它的电子版。
[13]全国情报评估11-18-90《苏联的深重危机:下一年展望》。收入本杰明·B.费希尔编辑的《冷战后期》第83—110页。
[14]收入本杰明·B.费希尔编辑的《冷战后期》第111—119页。
“在黑屋子里逮住黑猫容易吗?”
亚历山大·涅基佩洛夫
许多调查表明,俄罗斯绝大多数公民,其中包括最近20年改革过程中物质上遭受损害的公民,都不愿意回到过去。这看起来不是改革获得成功的证明吗?
但是这样的论据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相当多的俄罗斯居民和精英仍然把改革看做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失败之一(“改革灾难”)。这种看法竟然奇怪地与今天大部分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甚至全体居民的看法并存,后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当时要向民主社会和市场资本主义经济转轨别无其他选择。
我不是心理分析专家,但我认为,产生从形式逻辑看如此异乎寻常的思想趋向的原因是,俄罗斯目前的现实与当时改革激发的希望大相径庭。我们认为现在的社会要比“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好(毕竟自由是个好东西!),同时又认为目前的社会远远不如1980年代后5年开始时全国为之神魂颠倒的关于“革新社会”的朦胧理想。
过去2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从威权主义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政治制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取消了指令性经济管理机制,经济活动大大开放;形成了市场经济的主要架构(私有制、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随着冷战的结束,有了将资源集中用来解决国内发展紧迫问题的现实可能性。
同时,过去的这一时期也使我国面临严重的挑战。伴随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型进程的,是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境内非一体化倾向的出现,生产严重下降和原始化,积累起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当多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劳动和居住的保障、免费教育和医疗服务都遭到破坏;犯罪率和儿童流离失所率空前增加,人口平均寿命大大降低;在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俄罗斯社会按收入量来说严重分化。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在黑屋子里逮住黑猫容易吗?(1)
“在黑屋子里逮住黑猫容易吗?”
改革的倡导者米·谢·戈尔巴乔夫在智力和道德上要比鲍·尼·叶利钦高出一筹,可他至今在许多同胞的眼中仍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反面主角”,对此值得大惊小怪吗?他统统“错了”:他没有坚决站在叶利钦的一边;他没有彻底把叶利钦逐出政界;他过于软弱和民主;他没有听任跨地区集团的摆布;他不听任何人的忠告;他身边用的顾问“不当”;“他把我们放归自由”,却对我们如何使用自由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甚至也是他的错。我们其实是把我们对自己利用历史机遇过于笨拙的懊恼一股脑儿地发泄到他的身上。
任何政治领袖当然都不能不对他所倡导的改革后果负责任。但是最好应该把这个责任同实施相应改革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条件作认真的比较。而且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应该把当时社会所具有的全部知识也算作客观条件。“事后”聪明是容易做到的,但不要忘了作决策的人是在现实时代的限制下行动的,还不能忘了我们中多数人今天的观点与我们当时的观点相去甚远,这当然并非是由于背叛了理想,无非是历史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许还用新的偏见取代了旧的偏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