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哈尔滨档案_[澳]玛拉·穆斯塔芬【完结】(2)

  [战争纪实] 《哈尔滨档案》作者:[澳]玛拉·穆斯塔芬【完结】

  第1节:本书主要人物

  我们能不能不在真实与历史面前转过脸去?

  --王蒙

  谨以此书

  献给数十年来以勇气跨越几大洲的我的家族

  本书主要人物

  基尔什·莫尔杜鲍维奇·奥尼库尔:我的曾外祖父。1937年10月7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8年1月14日被内务部枪决。1956年10月22日获得平反。

  切斯娜·阿勃拉莫芙娜·奥尼库尔:我的曾外祖母。1938年6月14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8年10月20日被内务部判处流放哈萨克斯坦5年。1956年4月28日获得平反。

  阿勃拉姆·格里高利耶维奇·奥尼库尔:我的大舅姥爷。曾任职于苏联内务部。1937年10月17日,大清洗中在哈巴罗夫斯克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9年10月4日被内务部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1941年2月11日,因冻饿死于北极圈附近的劳改营,时年33岁。1957年2月获得平反。

  玛亚(玛丽亚·格里高利耶芙娜·奥尼库尔):我的姨姥姥。1937年10月2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8年1月14日被内务部枪决,时年26岁。1956年10月22日,获得平反。

  亚沙(雅可夫·格里高利耶维奇·奥尼库尔):我的舅姥爷。1937年10月2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7年12月24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41年8月,被提前释放。1956年4月28日获得平反。

  加里娅:我的舅姥姥,亚沙的妻子。先仍居住在里加。

  基塔:我的外祖母。1999年病逝于澳大利亚。

  莫佳·扎列茨基:我的外祖父。20 世纪上半叶,哈尔滨著名的俄裔牲畜商人。

  伊娜:我的母亲。20 世纪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居澳大利亚。

  阿莱克·穆斯塔芬:我的父亲。鞑靼-俄罗斯混血儿,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居澳大利亚。

  第2节:中文版前言(1)

  中文版前言

  李 尧发来的邮件"主题"一栏赫然写 "关于你的《哈尔滨档案》的翻译。"我看了大吃一惊。这封邮件于2007年6月到达。那时候,我正在墨尔本,搞一个关于"人种学"的课题。对于我,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而不得不苦干两个星期。那天,我还看了一部让人心酸的俄罗斯电影,颇有点身心俱疲的感觉。晚上回到住处,什么也不想做,只想马上躺下睡觉。可我还是先打开电脑,看看有没有和明天的工作有关的邮件。我迅速浏览着,目光被这封署名李尧,显然来自中国的邮件所吸引。我立刻打开。

  礼节性的问候过后,"现在我正在翻译你的《哈尔滨档案》"这句话映入我的眼帘。

  此话怎讲?他在翻译我的书?谁允许他翻译了?我立刻睡意全无。他甚至说,打算年底翻译完此书,争取在中国早日出版。这个人是谁呀?他怎么敢在我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擅自做主,"翻译出版"我的著作!几年前我在哈尔滨参加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并且在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那以后,我收到过好几封邮件,都表示想"迅速"翻译我的著作。我对这种事情很警惕。我认为,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外一种语言,翻得不好,还不如不翻。

  不过,这封邮件不同。这个神秘的李尧,不但信写得礼貌而且十分流畅,还提到他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尼古拉斯·周思的朋友和译者。我认识周思,前不久我们还见过面。信的最后,李尧说希望在澳大利亚见到我,讨论一下翻译、出版这本书的具体细节,包括版权。我意识到,他已经考虑并且充分尊重了我的"知识产权"。但是,什么时候能和他见面还不得而知。

  平静下来之后,我又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邮件,注意到刚才忽略了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夫人两年前推荐给我的。可是我的工作非常忙,一直拖到现在才着手翻译。"

  我渐渐想起这段往事。整整两年前,我到北京看望艾伦·托玛斯大使。他是我原来做外交官时的同事。大使夫人萨利·波斯维克对《哈尔滨档案》的出版表示祝贺之后,再三说,中国读者可能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她还告诉我,有个中国教授专门翻译澳大利亚作家的作品,已经翻译出版了十几位澳大利亚著名作家的文学、文化、历史专著。她提到好多作家的名字,不过我只记得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辛德勒名单》的作者托玛斯·肯尼里,还有尼古拉斯·周思。萨利·波斯维克说,过几天大使和她将在大使官邸宴请托玛斯·肯尼里,李尧教授也应邀出席,问我愿不愿意把《哈尔滨档案》转交给他?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哈尔滨档案》就是我的在哈尔滨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家族的故事。

  离开北京之前,我给萨利·波斯维克留下一本《哈尔滨档案》,我甚至在扉页上写下送给这位教授的字样。可是回到悉尼之后,一直忙于工作,就把这件事情忘到脑后。

  第3节:中文版前言(2)

  我在这天早些时候收到的一封邮件里得到了李尧何时来访的答案。信正是他提到的尼古拉斯·周思写来的。尼克是作家、大学教授,上世纪8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任文化参赞,现在也仍然为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努力工作。李尧给他发邮件,问他认不认识我,有没有我的联系方式,因为他正在翻译我的书,更因为,他将在七、八月间访问澳大利亚的4座城市、6所大学,他想在悉尼访问期间见我一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