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关棘刺的所有情报,全部给这位……”马春风咬牙说道。
“他还要棘刺与本部来往的电令原件!”齐振江又说道。
“原件?”马春风沉声问道,“他没要密码本?”
“没有!”齐振江摇了摇头,“他只要原电令编码,说是要替棘刺找个替死鬼。”
马春风的心里猛的一松。
“自己人”确实厉害,也确实帮了军统许多的大忙,抛开他刺杀的那些汉奸不论,就只一起南京毒酒案,就能看出,“自己人”是坚定的抗日人士。
应该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但是,军统也不止日本人一个敌人,没摸清楚这个人的来历之前,只能防范加利用,至于信任,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涉及到高级保密的东西,马春风是万万不敢泄露的。
至于电令,给就给了,没有密码本,根本不可能翻译的出来。
更何况,袁殊小组所用的这套密码本,很有可能,马上就会被日本人破译。
“给他!”马春风大手一挥,“说不定,马上就要请他帮忙……”
马春风多少知道一些上海的即时情况,所以他怀疑,王天木可能没办法执行他下达的那两项任务。
果不其然,刚入夜,王天木这边就有了回复:上海外围已被封锁,所有进出人员,必须要有上海市定居人员三位以上的人员做保,而且还要在日军宪兵司令部,七十六号特工总部报备。
军统人员根本无法安全潜入。
只能请托这位“自己人”帮忙了。
……
方不为是半路上接到马春风的电报的。
还好,袁殊生性小心,明白环节越多,暴露的风险就越大。
所以所率小组人员结构极其简单:一个收发员,两个通信员。
收发员就是已牺牲的林教员,胡老板是其中一个通讯员,负责从《集纳》报社的编缉何建英这里接收情报,然后送到林教员那里,或是从林教员这里接收命令,再送给何建英。
而何建英,就是袁殊的下线和直接联系人。
包括袁殊,这四者之间都是单线联系,只要斩断何建英这条线,袁殊就没有暴露的风险。
另外,就是相互之间的通讯密电了。
都是专业人士,也都明白未雨绸缪的道理。
袁殊和马春风,从来没有在电文中提到过袁殊的身份,涉及到岩井公馆,兴亚建国联盟,日本领事馆等之类,会涉及到袁殊表面身份的字眼。
他们就是担心密电电波可能会被日方截听到,甚至是被破译出来。
事态还在可控当中,方不为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就算林教员的遗物中有密码本,就算日本领事馆电检课,确实监到听到过袁殊与重庆联系过的部分电波信号,并做了记录,就算赤木亲之把这一部分电文破译了出来,也不可能当场就怀疑到袁殊的身上。
至多也就是锁定一个大致范围。
第1247章 联系袁殊(上)
方不为不相信日本领事馆的电检课有这么大的本事,能真的将袁殊与重庆联络过的电波信号全部侦听到,全部记录下来。
除非日本人早就盯住了这个频段,不然电检课根本没有那个能耐,能同时侦听几百上千个频段。
因为领事馆没有几百上千部电台。
看看麦家的《风声》当中的情节就知道了。
那已是五十六年代,雷达技术已相当发达,甚至已经有了电波测向技术,知道敌特之间联络的信号,肯定会朝着一个方向收发:台湾。
但即便如此,寻找台湾的秘密电台时,依旧需要上百部的电台同时侦听。
电台又不是大白菜,方不为估计,日本领事馆有十部左右的电台顶天了。
还必须得有两块钱中五百万的运气,才恰好能听到袁殊的电台发出的信号,并恰好做了记录。
所以岩井英一让赤木亲之去电检课调阅该频段是否有记录时,方不为一点都不担心。
这跟“天上掉下了一颗流星,恰好砸到了袁殊头上”的几率差不多,运气不可能差到这种程度。
现在只需要斩断何建英这根线,再提醒袁殊不要中了日本人的圈套,就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那个报刊亭怎么处理,还要再听听袁殊的意思。
不是方不为下不去手。
如果这个老板失踪,或是被杀,恰好引起日本人的怀疑,追着这条线调查怎么办?
袁殊也是这家报刊亭的常客,说不定就会弄巧成拙。
方不为给黄包车师傅交待了一声,往金神父路的方向走去。
《集纳报社》就在金神父路。
三零年左右,袁殊从日本留学回来,创办了《文艺新闻》,当时他发表最多的,则是抨击政府当局的文章。
后来《文艺新闻》被国党当局靳令停刊,袁殊转移阵地,开始在《集纳》上发表文章。
这家报纸,与左联文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而袁殊早年的公开身份,本就是左倾主义文人。
到了报社,方不为以刊登广告的名义,与报社主编一顿胡侃。
在这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里,他不但见到了何建英,还在他身上留了一枚窃听器。
交了点订金,离开报社之后,方不为没有叫车,而是绕过了两条街,特意走远了一些之后,又给报社打了个电话,说是要找何建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特工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