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五千明军借道的事,不好办。
因为没别的路走,要想让西洋军府的部队北上,必须借道君士坦丁堡入黑海,而且还得奥斯曼准备船,把他们送到克里木汗国的土地上。
君士坦丁堡才多少军队?
在籍新军一万六千九百零五,预备役学徒男孩九千二百二十。
别说就这点儿人,大明京军三十万,能让五千别国军队借道京师?
谁都有冗兵的毛病,大明九边过去占赋税收入三成,奥斯曼更奇特。
他们的货币叫阿克切,八十四阿克切相当于一杜卡特、金一钱。
去年总收入一亿三千四百九十万阿克切,等于一百六十万杜卡特,金十六万两,而给所有在籍新军的支出就有四千四百七十九万阿克切。
奥斯曼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只有大明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并不是因为奥斯曼穷,恰恰相反,这玩意贼有钱,只是高门穷罢了,也就是呆在大炮之门里的速檀穷。
他们领军的帕夏出去打四年仗,卖出三千多士兵身份,收的贿赂就能跟奥斯曼一年财政相当。
税收之于国家,本质上是一门生意,难题在于如何以最少的代价收上最多的税。
像大明的收税方法,一些难题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地方长官有没有瞒报人口、有没有瞒报产量、有没有谎报灾情、朝廷下派检察官员有没有和地方长官相互结构?
大明除了没谎报灾情,另外仨都有。
中原王朝地方官一直有瞒报人口的举动,十万人口之大县,向朝廷报告本地百姓九千,这事发生太多了。
大明王朝紧邻漕运的一府之地,一年上缴商税五两,这事也多的数不胜数。
但很多官员的出发点并不是把钱贪了,就好像没有谎报灾情的情况一样,因为这种事一个官员是骗不了人的,要所有官员联合起来一起才能骗朝廷。
闲着没事说闹灾,那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官儿,为了点官声赔上政绩,没人愿意这么干。
但十万人的县收一万人的税,朝廷的税是一个价,他在县里收的是另一个价,自个儿就给百姓把税务免了,那百姓说他什么?县太爷是好官儿。
大明的土地连在一起,中央王朝权力集中,地方官充其量骗骗人。
奥斯曼不一样,他土地绕着地中海大半圈,各地全是总督,苏丹本身就是类似总督的意思。
要是施行像大明一样的税法,可能一年连十六万两黄金都收不上来。
那是真的就被地方总督塞腰包了。
他们住在君堡的速檀比起皇帝更像个大汗,跟法兰西国王一个样。
所谓的新军,也基本上快变成君堡的包税人阶层,所有事都不是速檀一个人说了算。
根本不会有人同意能让五千明军借道君士坦丁堡北上的要求。
努尔巴努在宫廷里想了又想,最终决定先见一见陈矩,再说戚继美要求的事。
说实话,但凡能被提出来的要求,都不好办。
对她而言,召集所有速檀派出使者去跟陈沐开会,也是个不情愿的事。
第一百八十二章 武装讨饭
戚继美奉旨前去同奥斯曼帝国请求开放一支军队进入黑海,以接应西征的戚继光,并不是因为戚继光走得快。
而是戚继光回不去了。
戚继光像在上坡时推着巨大的雪球滚动,滚动到只能向前不能卸力,一旦卸去力量,这个雪球就会把他压得粉身碎骨。
自吐蕃平定,戚继光的大部队也在天山北麓的轮台集结、修养。
他们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一处能够让部队休息放牧的地方,本该皆大欢喜,为了消耗各个归附部落旺盛精力,戚继光甚至哄着马背上的汉子们修轮台旧城,许诺跟在后面的蒙古军属将来就在这里做大明藩篱,授以耕种之法。
这世上的一切传统,在不被刀子逼着、不备受歧视的情况下,跟钱财、食物、安全比起来不值一提。
被刀子逼迫、备受歧视时,那就不是传统的问题了,是自尊的事。
只要不被刀子逼着,蒙古汉子不想种地么?那实在是种不了,你汉人修个长城把所有下雨的地方全圈起来了,那咋办嘛。
这会儿他们听着戚继光说轮台附近能种地,将来这些地给他们种,一个个修城墙修的可快了。
可是让戚继光最担心的事还是在这发生了。
不知道哪个不长眼的在草原上散播消息,如今北方、东北方的草原上、戈壁里,到处流传着大明可汗要招募勇士西征的消息。
离了家想要闯荡的塞外浪子、结伙在大漠里艰难求生的沙漠强盗、大股出没的草原马贼,甚至有些互相征伐失败的部落酋长统率着部落一路赶来,要加入大明可汗的西征。
近的从百里外赶来,远的甚至一路奔驰近千里,就连谦河也就是叶尼塞河附近的乞儿吉思诸部也有几个部落一路驰来。
这事一开始戚继光也没当回事,零零散散的来人。
今天十几个、明天几十个的,虽然他们人蔫马瘦、缺衣短甲,看着怪可怜,便吩咐老将胡守仁在蒙古轻军诸千户部下为他们寻个营生。
可后面不是那回事了,跟难民营一样,一天二三百人、多的时候甚至上千人,甚至有的吃断了粮食,派还有余力的骑手一路奔过来见人拜倒喊救命,还得派兵运粮去把他们拉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