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何不早回鸠兹,以慰父王之灵!”
“主公!主公不必颓丧,如今,兴许还有时机……”
“哈哈哈哈哈哈……”
太叔卯仰头大笑,“时机……”
幕僚门客们都是低下了头,这种最憋屈的情况,他们是真的没有料到。
要知道,此时王畿之内的部队,都准备在明年大干一场,至少要把五湖地区的豪族打掉两三个,然后安抚越国故地,甚至还要考虑把越王宗桑放回去。
控制住宗桑,就能以宗桑的名义,在越地召集人马,有了足够的炮灰,就能拓展吴国的生存空间。
太叔卯的想法,就是复现祖先崛起的路线,吴国当年怎么崛起的,重新再来一遍就是。
秋天就有消息传来,秦晋两国有了停战的苗头,到汉军北上之后,晋国早就派了使者过来,言明在恰当的时机,就会选择和秦国和谈。
没办法,秦晋两国这样的消耗,一旦延续半年,那么恢复期最少就是五年。
五年,汉国估计都能把晋国围上两圈还不带重样的。
晋国权臣魏操的判断非常精准,果然,在秦晋两国降低战争烈度的时候,周天子那边出了幺蛾子,东狐氏送出狐姬和小戎子两个人间绝色。
而李解,突然就打爆了宋国东南到西北的睢水城市带。
这也就罢了,最大的变数不在这里,而是沙哼这个不知道怎么抽了风的,居然把卫国给灭了!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列国开个会,盟主组织一下会盟,把这种暴脾气的杂碎打回去,那也就复国了。
可即便是以前,组织会盟也得开春,然后秋天开打,冬天排排坐分果果,第二年再来搞重建工作。
生产力摆在这里,只能这么干。
然而汉人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他们在冬季,居然还能救灾?
卫国人把黄河挖了个大口子之后,河南民心尽失。
不失去民心可能吗?
那么大一个口子,淹死平民野人倒也还好,可很多土地,本来就是贵族的。
乡士们也是不爽,俺在卫国也是凭本事吃饭,自己参加劳动的,结果你他娘的河北人敢淹了老子河南人的地?
你说你是不是找抽?
但问题来了,君上都被掳走了,诸大夫能管事儿的也没有,河北人现在建制俱在,还有公子们在那里组织防御。
姑且称之为防御吧,反正汉军此时又不会去河北,只是忙着救灾呢。
情况就非常明了,河北的卫国人,就是打算趁机割据。
这一把,卫侯是没可能逃出来的,小国还有希望,大国怎么可能?
大家都不是傻瓜,明白互相之间的算计之后,卫国的河南人一咬牙: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汉公那里包吃处!
走你!
如此局面,伴随着晋国使者一并传过来的消息,稍微汇总一下,太叔卯就大概能判断出来,秦晋两国要是找借口跟汉国翻脸,最快就是明年春天。
毕竟,冬季救灾对物资的消耗之大,不可想象。
而一旦秦晋两国翻脸,汉军就得顶上周郑一线。
周郑两国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得玩大兵团作战,什么山区什么河沟,基本用不上。
东西向的关隘,那是周天子爆打山东人才用得上,现在虎牢、函谷都是摆设,要来有个卵用?
晋国过河南,秦国过函谷,汉军不得不抽调淮北山东的部队,才能跟秦晋两国斗上一场。
这就是机会!
楚国会不会把握这个机会,狠狠地捅一刀汉国,太叔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但是吴国是有机会重新收服江南地区,然后光复江北地区。
只要能顶到善道、淮县、盐城,这基本上就是恢复了祖先的势力范围。
列国围殴汉国,打出一个十年太平,吴国还是有希望的。
然而,此时此刻的太叔卯,面对前太宰子起和现任吴王,除了自嘲大笑,别无他法。
第821章 不是当年小雀
晋国,王城绛邑,曾经的公子小雀,已经成了第一代晋王,称孤道寡余一人,他本人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感觉。
只是曾经公族的连续式微,又连续扩张,再连续式微,这种动荡,以前身在低处,还不觉得如何。此时身居高位,甚至可以说是居高临下,看到的风景,决然不同。
“大王,使者已过河阳。”
“成周当真容忍?”
“偃师诸大夫虽有抗议,但还是以礼相待,迎河阳使者入成周。”
“周室……已有计较啊。”
换了个身份,看待问题自然就是不同的。
尤其是晋国国内的权臣,如今是魏氏一家独大,赵氏、韩氏等诸卿大夫虽有龃龉,但总体而言,削弱谁加强谁心中都很有数。
之前郑国郑城子的一番操作,也有不少人在观望魏操的行为。
泾阳一战,沮水两岸的秦国城邑,尽数落入晋国之手,现在秦国只能依托中山、泾水来抵抗东方的侵略,效果非常的糟糕。
也正因为如此,魏操的声势极为浩大,和郑城子那个倒霉废物完全不同。
权臣不分国家大小,魏操亲临战场,就干掉了秦国三分之一的精华土地,咸阳城宛若孤岛一样,矗立在渭水之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无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