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高氏牵头,要在淮中城搞投资,攀上李解这条大腿,除了赚取利润之外,就是要扩大再生产。
而以牧业为根基的漯水势力,扩大再生产的方法,显然就是增加养马地。
高氏等漯水两岸的家族,盯上的就是老对手长狄。
确切地说,是长狄的一个分支“鄋瞒”。
这个长狄分支已经被齐国驱逐出了济水两岸,只有一个小部还在济水之北、漯水之南。
千乘邑官商集团的想法,就是吃掉这一支落单的狄人部落。
只不过喷戎狄是畜生是一回事,真把戎狄当畜生,那就是要自讨苦吃。
鄋瞒虽然留了一支小部在济水之北,但本族力量还是能够大规模地流窜在漯水中断和燕国之南。
晋国虽然把北狄联盟的脊梁骨给打断了,但并没有彻底消灭,否则也不至于鲜虞人还能跑去石家庄一带筹备建国。
北狄联盟被晋国用“和平演变”的方式而导致解体,之后北狄诸部之间,联系就不算大,面对任何一个诸侯大国,都只有耍横拼死的份。
但衰弱归衰弱,打不过一个诸侯大国,敲诈勒索地区小国和大国的边境氏族,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所以千乘邑的官商集团,即便是想要吃掉鄋瞒在济水之北的小部,也要优先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鄋瞒举族报复,千乘邑如何单抗。
当然抗不过肯定可以喊国君救我,但到时候战后红利,就不是说你千乘邑一家吃独食,必须得是见者有份,然后论功行赏。
千乘邑现在要吃独食,就得保证有能力有决心单刷鄋瞒,光靠千乘邑本身的力量,肯定是不够了,矛戈、箭矢、甲具,总量都是远远不够。
而从临淄或者淄水各家采购,一定会惊动齐国高层,唯有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才能神不知鬼不觉。
如此一来,实际上千乘邑官商集团,又或者说齐国漯水势力,能够选择的目标不多,倘若还要加上一个信誉度问题,那么当前的国际市场,显而易见,只有李解这一家,才是漯水势力可以考虑的。
第533章 家庭事业两丰收
视察春耕是个态度问题,作为淮中城的一把手,甚至可以说是淮水两岸目前当仁不让的老大,李总裁有心天天在小老婆面前装逼过过日子就算了,可惜不行啊,霸道总裁没有实力地盘,那怎么算霸道呢?
“今年‘淮麦’出苗极好,二月播种,二月十五苗芽茂盛,这个月已经盈盈一片。夏粮算是稳妥。”
在汝、颍之间主持农事的官吏,以蔡人为主,借着执政蔡美的关系,很多当年被坑到举族扑街的倒霉蛋,如今算是上了位。
只不过想要恢复当年的威望地位,几乎是没啥可能。
不过蔡国的老世族也不傻,另起炉灶,在淮中城这里给李解做狗,照样能混个人模狗样出来。
主要还是权柄比较大,容易借用淮中城的先进农业技术,反哺家族,在蔡国内部积攒家底,在李解这里做官做事。
所谓“左手是事业,右手是家庭”,事业家庭两丰收……
当然了,蔡人想要在农事活动上让李解高看,然后重用,最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达成“喜提‘汝沟’一条”的成就。
李解不看重出身是不假,但在淮中城的体系中,要是连一点点说得过去的履历都没有,想要得到李解的提拔和重用,那必须妹妹或者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才行。
“‘淮麦’以往产量多高?”
“以阴乡公平秤为准,亩产八十斤左右。”
农官顿了顿,躬身又道,“上将军,亩产八十斤,已是极好。‘淮麦’择选天时不易,不如麸麦。北地麸麦,如易水麸麦,能亩产一百二十斤。”
李解默算了一笔账:“如此说来,颍西夏粮,‘淮麦’能有十二万石?”
听到李解算账这么快,农官明显愣了一下,然后连忙应道:“若以阴乡公平秤而计,确为十二万石上下。今年牛马数量极多,又有新式笼、轭,牛耕、马耕并举,省时省力,只要严加督促,便是不愁夏粮。”
搜刮来的“淮麦”种子,也刚刚好就够这么多地,再往上增加耕地,种子数量也不够。
所谓“淮麦”,其实就是大麦,李解仔细辨认了一下,觉得就是类似青稞一样的东西,主要是用来酿制。
淮南主要在大别山区有荆蛮部落种植,淮北就是“淮夷”种植得多,种植的方式也相当粗暴,开春瞅准了一个好天气,瞎鸡儿撒种子就是了。
看天吃饭,二十斤种子,怎么地也能换个五六十斤回来。
吃起来不好吃,但总比没得吃要强。
这年头,小米儿也是好东西,是真养人。
也就是李总裁现在地盘广了,小弟多了,事业大了,这才让不少刚过了几天好日子的小年轻,忘了前几年的苦头,连小米都开始嫌弃。
不过也属正常,随着研磨技术的加强,小麦的优势自然就明显无比,淮中城的“面食”,也成为了一绝。
齐鲁官商只要到了淮中城,就没有不为之而欣喜若狂的。
视察春耕跑得地方很多,好在交通也算便利,舟船车马都是改进了不少,半个月下来,李总裁感觉自己现在的事业,那叫一个红火,那叫一个蒸蒸日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无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