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握了人事任免权之后,戴举进一步拿捏住了财权,可以说宋国国内,戴子举就是个副君。
第二次逼阳战争之后,戴子举本族的武士力量,几乎可以说是损失殆尽,不过换来的政治地位,却是大不相同。
不管他做什么,那都是为宋国好,毕竟这是个为了国君,都原因死全家乃至死全族的带忠臣啊。
“师法东南”,这就是戴子举的“变法”口号。
一些宋国弱鸡家族,就在这个口号之下被瓜分,地方治权迅速被收回中央,暴力冲突持续不断,但因为戴子举本身的声望,加上拿到了宋国的执政大权,双管齐下两两加持,哪怕是老牌豪门,只要实力不济,都是死路一条。
整个宋国都是有点疯的,屈辱性的割地赔款之后,戴子举的每一个激烈变革背后,都有大量青年人支持。
至于底层,因为早先战争的突然性,国君子橐蜚的一波骚操作之后,又连连刮了几层油,底层的税赋压力空前之大。
戴子举在施行减税的同时,又进行了加税。
这个加税,是加在了商人阶层身上。
而口号,还是那句“师法东南”。
不管是吴威王勾陈还是王命猛男李解,都收商业税,而且门类非常多。
但因为吴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即便收重税,商人集团仍旧有暴利,这是地方物产的特殊性。
戴举并没有这样搞,从商人身上抽税自然是要抽的,但抽得不狠,因为宋国总体的商人数量较多,少抽一点税,总量也是相当的可观。
不过只要是加税,肯定会有反对的声音,戴举又学着南方人,许诺商人一定的权利,比如说缴税十年十五年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比如说在村邑之间,可以承包宋国税赋的运输工作。
当然戴举这些许诺,其实有个很微妙的地方,在这个明显已经越来越动荡的时期,十年十五年的期限之中,又有几个商人能够苟活到那种程度呢?
大概率就是提前死全家。
不过不管怎么说,宋国的变革,也是为数不多能在济泗地区,对李总裁地盘产生威胁的力量。
实力上且先不说如何,这深仇大恨那是肯定有的。
于是乎,李解在地图上的宋国点了点,琢磨着就把“五虎上将”的主要任务,就放在怎么搞宋国身上去。
第568章 稳得住
入夏之后,稻田中的主要工作,就只是除稗除虫。
稗草到这个时候,势头比水稻要快得多,人工清除的效率很高。
以往淮上种植水稻,并没有插秧这个过程,而是任由水稻自由分蘖,长出来多少是多少。
李解新修的稻田,则是大不相同,除了伺秧、插秧之外,修葺育苗田床,也是很先期很重要的农业流程。
全套工作做下来之后,不算水肥,从精耕细作的角度来看,也能让亩产量涨一半以上。
按照老农们的估计,淮中城在房钟邑以南的新田,今年亩产也能有一石以上。
等到夏粮开花,老农们又预计,可能不止一石,那些用河泥、南苜蓿作为底肥的稻田,最少能有两石,只多不少。
这个产量标准是按照阴乡公平秤来计算,放在吴国境内,也就只有姑苏王畿地区和会稽地区能够稳稳地在产量上压过。
但这两个地区,地主数量众多,地块也没有淮水中附近来得广大,总产量而言,李解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李解从南顿县退回来的时候,来专门路过了一趟房钟邑,本地的制度早就崩坏,吴楚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设施都已经损失殆尽,连灌溉用的沟渠,也因为年久失修,彻底淤塞。
直到李解组织人力清淤疏浚,灌溉渠才重新发挥了作用。
“这里都是吴甲老卒之后?”
“正是。”
陪同李解视察房钟邑的,是从南方回来交割桑皮入库的商无忌。
大舅哥指了指远处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修邗沟之后,前王皆有派出兵卒西进,这条小河,原本直通濮水,只是同楚国长久作战,民力不济,所以作罢。至濮水段,已经淤塞。”
“房钟邑往来运输靠得应该不是这条小河吧。”
“是中水。”商无忌想了想,打开了一张地图,“主公请看,这里是乾溪,这里是淮中城。原本乾溪入濮水,有一条沟渠,是楚国人修的。进入濮水之后,又有一条沟渠,这条沟渠,便是中水,也叫中溪。”
“这是濮水支流?”
“淮水支流,中水南下,便是流经房钟邑,末端便是夏汭,过了淮水,淮南也有一条河流同其相对,便是肥水。”
“这么说来,当年的水路其实要好走的多。”
“正是如此,以延陵运奄氏的记载,当年吴甲便是在房钟邑,大败斗氏。”
“斗氏?”
“当时斗氏还不如时下这般猖狂。”
“唔……”
李解听了连连点头,按照这种说法,当初吴国和楚国的交战,只怕是犬牙交错。楚国的人才库,比吴国丰富多了,按照常理来说,楚国方面多线操作的能力,要比吴国强得多。
结果吴国硬是反杀,这也算是狗运滔天,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先王厉害啊。”
一声感慨,听得商无忌也是一愣,大舅哥点了点头,却没有应和什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无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