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如此,军队的详细编制同样也是这样。
大唐王朝崛起也有几年了,这个过程里,大唐王师的详细编制是不可能隐瞒的太久的,明军很早就知道大唐王师的详细步兵营编制。
当然了,他们只是效仿,而不是全盘抄袭,称呼上也有所不同。
以张岳的督标为例子,他们依旧以小旗、总旗、百户、千户作为称呼,但是具体编制却是直接效仿伪唐贼军,也是以十六人为一旗,设小旗统帅,六旗为一百户,设百户统帅,总旗为副手。
五个百户为一千户,设千户、副千户。
而上述的小旗、百户、千户编制,基本就是等同于大唐王师里的排、队、营。
不过在更高一级的编制上,明军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规矩,那就是千户以上设卫,而每个卫并不是固定有多少人,少则两三个千户,而多则是五个甚至七八个的千户。
同时每一个卫的火炮也是直接归属自行单独管辖。
由若干卫编成军,整个四万人规模的督标,一共设有前后左右中,一共五军。
每一个军所辖的兵力都是不相同的,不仅仅是主力步兵不同,炮兵、骑兵等兵力也是不同的。
具体每个军乃至每个卫的实力有多强,则是要看这些卫指挥使、军指挥使们的个人能力以及权势了。
为何?
兵为将有也!
这些募兵乃是属于他张岳的募兵,目中程度来说就是张岳的私兵,他们虽然为明王朝而战,但是这四万督标效忠的并不是正德皇帝,而是张岳!
张岳,才是效忠正德皇帝的人!
同样的,各军指挥使们,他们是效忠于张岳,但是他们手底下的卫指挥使们却不是效忠于张岳,而是效忠于他们本人。
具体下来到千户、百户同样如此!
这样一层层的效忠体系,构成了‘督标’这个极其特殊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里的人员关系,和后世的湘军有些类似,都是通过师生、亲友、同乡等关系维持的,但是和后世的湘军不同的是,督标里的这些统帅们,虽然和张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他们无一例外,之前都是朝廷官员,而且很多都是文官。
没错,张岳的督标里的那些军官们,只有中低层的是传统的武将,但是中高层将领,其实清一色的都是文官,怕不是进士出身,但也是举人或者秀才出身。
这是一支纯文人统帅的军队,和同为明王朝新军的俞大猷的火枪军有着极大的不同!
大量的枪炮、新招募的士兵、充足的粮饷,这些都是让张岳麾下的督标具备了远远超过地方卫所兵的战斗力!
但是这支实力强悍的新军,竟然是掌控在张岳一人之手,甚至就连朝廷都没有办法越过张岳直接指挥这支军队。
由此也是引起明王朝的大佬们的担心,他们不担心张岳会反叛,正德皇帝以及诸多内阁大佬们把张岳派出去,而且在张岳连接吃败仗的情况下还没有把他撤换,足以证明他们对张岳的信任。
然而张岳是张岳,督标是督标啊!
万一哪天张岳麾下的那些大将给张岳搞了一个黄袍加身的话,那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明王朝在北方地区打造的枪炮,并没有送到南方来,而是只装备山东、河南以及北直隶等地卫所兵以及京营、边军的缘故。
他们得留一手,他们需要加强北方的防备力量,防止南方局势彻底失控,南方局势时空的风险不仅仅是伪唐贼军势大,同样也包括了张岳或者是张岳麾下的其他大将反叛。
同样是基于这种防备心理,南下平叛的两万边军,是并不归张岳节制的,而是归属金陵兵部节制,去江西参战了,也只是协防而已,张岳可没有权力调动这些边军。
同样不受张岳节制的军队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最近两年风头很大,以一己之力挡住了伪唐贼军北上福建的俞大猷麾下的军队。
虽然说俞大猷现在是福建都指挥使,名义上归属张岳这个六省督师节制,但是这两年俞大猷依靠麾下近万火器军逐渐成名,不仅仅守住了福建,而且还给予了位于南澳岛上的守军极大的支援,此外因为布防此地的大唐陆军一直数量比较少,而且福建也不是大唐王师的主攻方向,所以俞大猷在福建过的挺滋润的。
最近明王朝因其练兵抗贼有功,在他福建总兵的基础上,加都督佥事,同时,并给予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并赐予了他麾下的火枪军为‘破贼军’的称呼。
所以现在的俞大猷虽然说名义上依旧属于张岳节制,但实际上因为朝廷授予的‘便宜行事’这四个字,张岳管不到他头上,基本上他喜欢怎么打仗就怎么打仗。
而俞大猷麾下的破贼军,和张岳麾下的督标虽然编制和武备类似,不过人员体系有着极大的不同,破贼军里的兵员虽然是募兵,但是将领却是清一色的传统武将,没有所谓的文官。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体可以认为,张岳的督标是文人的军队,俞大猷的破贼军乃是武将的军队,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他们都是私人军队!
而这两支军队,再加上两万边军,也是北上大唐王师的最主要敌人!
明军以上述军队为骨干,以地方募兵为辅,卫所兵打杂,共同构筑了湖广、江西、福建三省防线,用以围堵伪唐贼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