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的轮射,都是有将近五十支燧发枪开火!
反观破贼军这边,虽然他们火枪手更多,达到了将近两百人,但是因为列出的是传统的六排横阵,这每一轮开枪的火枪兵只有三十人左右。
而且更关键的是,对方的装填速度更快,不过是三轮的射击,即便是因为双方距离还比较远,命中率太差的缘故,但是破贼军那边的火枪手就也已经是倒下了二十余人,然而对面伪唐近卫军,只不过倒下了七八人而已。
这样对射下去迟早要完蛋,所以对面的明军将领就是下令部队继续挺进,准备肉搏!
然而随着距离的拉近,明军的死伤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最后一轮的中等距离的射击,几乎是当场就打死打伤了对面的明军四五十人人!
这个时候,这些破贼军根本就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勇气,直接就转身跑了。
看着破贼军主动撤退了,领队的近卫军上尉也是松了口气!
虽然己方装备了燧发枪,装填速度更快,而且火力的发挥也是更加的密集,但是毕竟兵力相差太大,如果对面的明军不顾伤亡,继续往前冲的话,那么己方顶多只能是再打一轮的齐射,固然最后一轮的齐射能够杀伤大量的明军,但是剩下的明军最少也会超过三百人。
到时候,双方就会进入肉搏战,在对方存在着大量长矛手的情况下,己方固然是装备了胸甲,但是打起来还是会有些吃亏,一个搞不好就会出现大量的伤亡。
如今敌人主动退却了,他也是松了口气!
这个时候,他都是有些忍不住了,为什么上头的人还想要缩减燧发枪的长度啊,用火枪加刺刀和敌人的长矛手肉搏,本来就比较吃亏了,倘若还缩短枪管长度,这打起来就更加吃亏了。
不过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而已,和近卫军上层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因为近卫军的高层将领们在分析了早期的测试和统计数据后,已经是倾向于持续提高火力密度了。
试想,装备燧发枪和火绳枪的两支军队,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一支军队装备了燧发枪,那么所有步兵都士兵火枪的情况下,能够在固定战场宽度里集中数倍于装备了火绳枪的军队。
单单是用火枪射击,就能够对对方造成重创!
至于肉搏战,发生的机会虽然还是很大,并且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如果能够在肉搏战之前就先大量杀伤敌军,那么也能够对后续的肉搏战造成有利机会。
缩短枪管,有助于提高装填速度,而装填速度提高了,也就能够加大射速了,为了速射牺牲一定的肉搏能力,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即便是缩短了,但实际上也就短个十厘米而已,也不会太的影响火枪的刺刀作战能力。
毕竟火枪的长度本来就远远不如长矛手,长十厘米短十厘米,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这一场小规模的接触战,明军留下了近百尸体和伤员,对于参战的明军而言肯定是重大的损失了,但是的对于整个中部战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战斗而已。
后方的近卫军暂编旅正在持续行军,次日,近卫军暂编旅就是抵达了庐江城我,并当场就是开始了攻城,守城的三千多明军新军不敌,伤亡过半后溃逃。
至于城内的另外几千旧式明军,也就是卫所兵之类的,交战双方都把他们直接忽略了。
没办法,现在明军和唐军之间的战争,旧式军队除了骑兵外已经是几乎毫无用处,野外作战不行,守城作战同样不行。
但是明军的骑兵依旧是作用重大!
在之前的扬州、淮安、徐州、凤阳等战役里,因为作战都是固定在运河、淮河、黄河的沿岸,大唐陆军的行军都是沿着河流后,后勤补给同样也是。
这让明军的骑兵们很难找到良好的机会。
当时扬州战役里,明军在扬州城北方,可是部署了将近五千骑兵!
但是这五千骑兵直到扬州城破,都是没敢发动任何的进攻,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扬州城陷落,后来倒是成功的掩护了两万多溃兵撤退。
因为在固定阵地战里,这五千骑兵根本就无法对规模庞大的第三军造成什么有限的威胁。
然而在庐州府、安庆府这边的战斗,明军的骑兵却是迅速发挥出来了巨大的作用,此地的明军骑兵数量可不少,林林总总加起来,怕是有三四千骑,嗯,清一色的职业骑兵,都是原来的边军骑兵。
正德皇帝陆陆续续抽调了八万多万的边军南下,这些边军的绝大部分步兵都是完蛋了,但是骑兵却是基本没有怎么损失,后来这些骑兵一部分撤往山东,一部分则是被俞大猷给收编了。
眼下,这三四千的明军骑兵就是活跃在长江以北的安庆府、庐州府原野上,他们也不参与守城作战,更不会去和伪唐贼军打什么野外决战,而是分成了好几队千人规模的骑兵,专门袭击小规模的唐军以及后勤运输部队。
为此,第七步兵师和近卫军暂编旅那边是头痛不已,并向第二军军长王朝宏请求派遣骑兵来支援。
然而第二军的新任军长王朝宏陆军中将他也是很无奈!
他的第二军可没有多少骑兵,满打满算也就千人规模,而且因为是兵分两路作战,所以他也没有把各部队的骑兵给集中起来,而是也分成了两路,恩,基本就是保持原样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