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够谨慎的话,他们会停下脚步,然后继续囤积兵力,汇集个七八万甚至十余万大军再继续东进,那才叫万无一失。
现在这样就带着三万多人东进,难道他们会认为比北路明军的两万多人表现的更好?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身在山中不知山高,身在林中而不知道林大,这是很正常的事,能够在深山老林里拨开云雾,看清楚事情真相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而很明显,这些人也只是大多数人之中的一群,并不是少数人。
所以他们自认为很谨慎,但是依旧朝着黎平府而去,甚至还打算着去兴泉府呢。
当然了,他们也是做了众多准备的,当他们从诸多渠道都知道伪唐贼军的火器犀利之后,他们也是花费了众多的心思准备了不少的相应措施。
比如说准备可以挡子弹的又大又厚的盾牌,比如说一些重甲士兵身上的盔甲,临时挂上了一片铁片,尤其是前胸位置上增加护心镜。
这些措施基本上和当初宋志文做的差不多,毕竟这是普通部队遇上火器犀利的部队的第一反应。
如果有相对应的武器,自然也是用相对应的武器了,如果没有,那么就得做出一些防御的手段。
比如盾牌,盾车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严格上来说,其实也有一些用处,至少在远距离的时候,也是能够挡住子弹的,但是到五六十米以内的中近距离,实际上也没鸟用。
你用铁片加厚的盾牌,还能有好几毫米厚的钢甲防御能力高?
大唐新军的十四毫米的火枪所发射的子弹,几毫米后的钢甲都能打穿,就更别说这些薄铁皮了。
除非你真不要脸拿着一块很厚很厚的大铁块上战场!
但是你如果真拿了,那么你也别作战了,那么死重的东西能在你走上战场挨子弹之前,就把你给累死。
自认为做了充足防备,而且还自认为谨慎无比的西路明军,一路顺风顺水的抵达了黎平府城不远处,这个时候,距离明军攻占黎平府城实际上已经过去两天了!
这两天的时间不仅仅足够让明军主力抵达黎平府城不远处,同样的也能够让大唐新军的前锋部队第三步兵团也已经赶到黎平府城下!
第0414章 这是要殉国的节奏啊
当祝志海等一群文武官员率领着三万多人的主力明军抵达黎平府城下的时候,他们第一眼所看到的并不是黎平府城,而是挡在黎平府城和他们之间的一股大约两千五百人的伪唐贼军!
这股伪唐贼军此时就在城外大约一里的方向列出了一个巨大方阵,如果有人看过铜鼓卫城战役的话,那么就会看的出来,这个方阵就是当初大唐新军迎战北路明军时的方阵:以步兵营为基本单位,数个步兵营相距数十米不等,一同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援的庞大步兵方阵!
方阵中间,就是第三步兵团的新任团长宋天彪中校!
他和其他的军官们一样,骑在马上,然后眯着眼看着远方黑压压一片的明军,脸色有些沉重!
这可是三万多明军啊,自己能够顺利拖住他们,把他们挡在城外,不让他们顺利进城吗?
早在昨天,实际上第三步兵团的一部分前锋侦查部队就已经是抵达了黎平府城下,并且给当时还在后方的宋天彪带回来了黎平府城的众多情况。
基本上可以判断,此时在黎平府城内的明军人数已经是不止当初孙亚伟等个人所说的一千多人,而是将近三千人了,这多出来的一千多人都是前两天陆续赶到的。
面对有三千人驻防的黎平府城,而且这三千人的前锋,也不是什么青壮、民夫之类的,而是正儿八经的卫所兵。
而后方的第二旅旅长方希同,也是在昨天晚上给他传来了最新的命令,命令要求他第二天务必赶到黎平府城,视情况对黎平府城发起进攻,如当面敌军不强,应当从速占领之。
如果抵抗敌军甚众,则是试探一番,探出明军虚实,等待第二旅以及第七步兵团抵达再作计较。
同时这道命令还有一个附带的任务,那就是务必阻拦更多的明军进入黎平府城,避免加大攻占黎平府城的难度。
要尽可能的把后续来到的明军拦在黎平府城外,迫使他们和己方进行野外决战!
方希同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命令,是因为皇帝李轩以及大唐新军里的一群高层将领们已经一致认定,尽可能的争取在野外和明军交战,避免让大量的明军主力龟缩在黎平府城内。
而最好的情况就是,在野外来一次战略大决战,直接一战定胜负!
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大唐新军擅长打野外决战的优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明军玩死守消耗战。
如果能够再一次复制铜鼓卫城战役,那是最好不过了!
接到命令后,今天黎明时分,宋天彪就是带着部队继续赶路了,并且顺利在中午时分赶到了黎平府城城下。
这直接对黎平府城发动总攻自然是不可能的了,毕竟第三步兵团就算是再自大,也是没有把握能够短时间内击溃这三千人,进而重新占领黎平府城。
他们赶到了黎平府城下后,本来还打算发动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摸摸城内明军的虚实,同时为后续主力抵达黎平府城的总攻做准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